10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唐克軒博士在上海介紹了其團隊在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產業(yè)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該突破有望顛覆青蒿素行業(yè)的原有模式,解決全球青蒿素供應不穩(wěn)定的難題。
唐克軒領銜的研究團隊采用代謝工程策略,通過十年多的研究,先后獲得了含量1%~1.5%的雜交種(第一代青蒿產品)和含量1.5%~2%的代謝工程青蒿(第二代青蒿產品),動物試驗證明改良青蒿及其產品是安全的。近日,該研究團隊又推出了第三代青蒿產品,其不僅含量高還能抗除草劑,解決了大規(guī)模種植中除草的問題,而且生產成本只有國外產品的一半。
今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發(fā)現青蒿素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在青蒿素原料市場失序的當下,屠呦呦的獲獎令人重新審視青蒿行業(yè)存在的產業(yè)困局,建立低價、高產的青蒿原料基地成為行業(yè)的當務之急。
唐克軒介紹說,國外在利用酵母生產青蒿素的技術上取得突破和進展,但該方法生產成本在2000元以上,且年供應量預計為50~60噸,遠達不到每年約200噸的全球需求量。“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逐步提高,預計未來幾年青蒿的種植面積將逐年萎縮,青蒿素的原料供應將面臨短缺。”唐克軒表示。
而要解決當前國內青蒿行業(yè)的困局,就需要改變現有的農戶零散種植的模式,實現規(guī)模化、機械化的基地種植模式。這就需要開發(fā)出能在平原地帶,尤其是利用率不高的濱海鹽堿地能正常生長、且含量可比美其原產地武陵山區(qū)的青蒿新品種。
唐克軒團隊先后在上海崇明島和山東東營的濱海鹽堿地試種其開發(fā)的第一代青蒿產品,青蒿產量和含量不低于青蒿主產區(qū),并嘗試機械化收割,取得較好效果。第三代抗除草劑青蒿產品的推出,使利用廢棄的鹽堿地規(guī)?;⒒鼗N植青蒿成為可能,青蒿素的生產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千克,從根本上解決青蒿素原料供應的問題。
唐克軒稱,目前他們正與企業(yè)接洽,希望加快成果轉化,在確保中國青蒿素生產國際龍頭地位的同時,為數億飽受瘧疾痛苦的患者帶來福音。
更多農藥資訊,請關注中國農藥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