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屬鱗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以南各稻區(qū),是主要南方稻區(qū)主要害蟲之一。
【為害特點】幼蟲鉆入稻莖蛀食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蘗期幼蟲啃食心葉,心葉受害或失水縱卷,稍褪綠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蔥管,稱做假枯心,把卷縮的心葉抽出,可見斷面整齊,多可見到幼蟲,生長點遭破壞后,假枯心變黃死去成為枯心苗,這時其他葉片仍為青綠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無蟲糞,莖內有白色細粒蟲糞。
三化螟為害水稻莖桿癥狀
三化螟為害田間白穗癥狀
【形態(tài)特征】雌成蟲體長10-13mm,前翅黃白色,中央有一小黑點;雄成蟲體長8-9mm,前翅淡灰褐色,中央小黑點較小,自翅尖指向后緣近中部有1條暗褐色斜紋,外緣有小黑點7-9個。
三化螟成蟲
卵常由3層疊成長橢圓形卵塊,表面覆蓋有黃褐色絨毛。
三化螟卵
幼蟲多4齡,3齡開始體黃綠色,前胸背板后緣中線兩側各有一扇形斑或新月形斑;體表看起來較干燥,而不像二化螟和大螟那樣的濕滑。
三化螟幼蟲
蛹灰白色至黃褐色,被白色薄繭,前有羽化孔。雄蛹較細瘦,腹部末端較尖,后足伸達第七、八腹節(jié),接近腹末;雌蛹較粗大,腹部末端圓鈍,后足僅達第六節(jié)。
【發(fā)生規(guī)律】河南一年發(fā)生2-3代,安徽、浙江、江蘇、云南3代,高溫年份可發(fā)生4代,廣東5代,臺灣6-7代,南亞熱帶10-12代。以老熟幼蟲在稻茬內越冬。翌春氣溫高于16℃,越冬幼蟲陸續(xù)化蛹、羽化。成蟲白天潛伏在稻株下部,黃昏后飛出活動,有趨光性。羽化后1-2天即交尾,把卵產(chǎn)在生長旺盛的稻葉葉面或葉背,分蘗盛期和孕穗末期產(chǎn)卵較多,拔節(jié)期、齊穗期,灌漿期較少。初孵幼蟲稱做“蟻螟”,蟻螟在分蘗期爬至葉尖后吐絲下垂,隨風飄蕩到鄰近的稻株上,在距水面2cm左右的稻莖下部咬孔鉆入葉鞘,后蛀食稻莖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或即將抽穗的稻田,蟻螟在包裹稻穗的葉鞘上咬孔或從葉鞘破口處侵入蛀害稻花,經(jīng)4-5天,幼蟲達到2齡,稻穗已抽出,開始轉移到穗莖處咬孔向下蛀入,再經(jīng)3-5天把莖節(jié)蛀穿或把稻穗咬斷,形成白穗。老熟幼蟲轉移到健株上在莖內或莖壁咬一羽化孔,僅留一層表皮,后化蛹。羽化后破膜鉆出。在熱帶可終年繁殖。生產(chǎn)上單,雙季稻混栽或中稻與一季稻抽穗迅速整齊的稻田受害輕。寄生性天敵主要有卵期的稻螟赤眼峰、黑卵峰類、螟卵嚙小峰,幼蟲期的多種繭峰、多種姬峰及線蟲,捕食性天敵有青蛙、隱翅蟲、蜘蛛和鳥類等。
【防止方法】適當調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減少橋梁田。及時春耕漚田,處理好稻茬,減少越冬蟲口。對冬作田、綠肥田灌跑馬水,不僅利于作物生長,還能殺死大部分越冬螟蟲。及時春耕灌水,淹沒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蟲和蛹。
科學使用農(nóng)藥,提高防治效果。防治適期、選擇適宜的農(nóng)藥品種和采取合理的施藥方法才能獲得好的防治效果。狠抓秧田期、分蘗期、大胎破口至抽穗始期的防治,最好是掌握在蟻螟盛孵期用藥。在圓桿拔節(jié)和齊穗灌漿后施藥效果不好。
在秧田和分蘗期防治枯心苗,宜采用藥肥混合使用,或將藥劑稀釋后潑澆;在大胎破口期防治白穗則采用噴霧或潑澆的施藥方法。當蟲口密度較大時,在水稻易于受害的生育期間(大胎破口至抽穗始期),應連續(xù)噴藥2-3次,第2次噴藥距第一次的間隔為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