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jù)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每逢麥收季節(jié),收割、播種、糧食、汗水,金色的麥田里演繹著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主題。而另一種候鳥式的人群卻輕裝上路,一把鐮刀、一頂草帽、一個口袋?,他們是――麥客,中國古老的職業(yè)割麥人,他們踩著麥子成熟的節(jié)奏,用雙手挑戰(zhàn)著機械?。
如今,隨著農(nóng)業(yè)機械的普及,麥客的勞動效率被幾百倍的提升,也使得他們的勞動,更有尊嚴。展望未來,或許在某一天,麥客將成為一個歷史詞匯。
馬萬全(歌聲):天上嘛下雨,地下滑呀,走到那路上滑不怕呀……
2002年6月,42歲的麥客馬萬全手拿鐮刀,弓著腰,在河南鞏義的農(nóng)村一邊割麥子,一邊唱起歌。他和同伴從七百多公里外的寧夏涇源縣來幫人收麥子。這一趟,他賺了700塊錢。
日本廣播協(xié)會(NHK)制作的這部紀錄片中,在2002年同樣到河南收麥子的,還有從河北藁城開著收割機來的農(nóng)民。31歲的李新建賺到三萬多元,大約是半臺收割機的價錢。
當年,用鐮刀的“老麥客”已經(jīng)受到收割機“鐵麥客”沖擊,只能在機械施展不開的山區(qū)找到主顧。并不算富裕的河南農(nóng)村,也讓他們羨慕:
老麥客:你這房子蓋得確實挺好的。我們覺得有點羨慕啊。
雇主:沒啥,就是勞動致富唄。
老麥客:你們這大概人均收入?
雇主:純收入兩三千。
老麥客:你們這確實不錯,我們那地方不行。
馬萬全說,出去做麥客,除了掙錢,更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
馬萬全:在家里待得人有點傻,太老實了,出了門,這些性格上都有很大的改變。
但這畢竟是“又臟又累”的辛苦活,當年,他們一度不愿意再被拍攝:
老麥客:不能拍了,絕對不能拍了。把俺拍到這個程度,太下賤了。
馬萬全說,那時候怕熟人在電視上看到,不好意思。事實上羊槽村的老鄉(xiāng)們真正看到馬萬全上電視,是在今年《舌尖上的中國2》,編導以12年前的紀錄片為線索找到老馬,請他去陜西拍了割麥子的畫面。在這之前,他已經(jīng)幾年不做麥客了:
馬萬全:至少是個五六十人、一百人,慢慢到幾十人,前三年再沒人去了。掙不上錢了,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