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wǎng)2月3日消息:凌晨2點半,整個城市還在熟睡之中。離市區(qū)幾十公里的奉賢區(qū)航頭鎮(zhèn),村里一處農(nóng)宅卻亮著燈。手機在枕邊震動,揚聲器的音樂將睡眼惺忪的盛松和妻子胡力鳳喚醒。兩人慢慢穿好厚厚的冬衣,一天的活兒就此開始。
面包車行駛在田頭,擋風玻璃上的霧氣,使得原本就沒有路燈的鄉(xiāng)間土路很難辨清。他們提早來到農(nóng)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買了自己和鄰居田里沒有的蔬菜。春節(jié)前,市場上蔬菜需求量大增,那幾天也算是盛松和胡力鳳一年中最忙的日子,當然也是“賺得最多的那么幾天”。
黎明快要到來,天空依然沒有一絲泛白的跡象。盛松嫻熟地把一袋蘿卜放上了折疊手推車。忙碌了近兩個小時后,他將市場里批發(fā)來的蔬菜拉到面包車旁,胡力鳳在車里已經(jīng)等了許久,原本已被自家大棚蔬菜塞得滿滿當當?shù)拿姘嚕荒堋耙娍p插針”了。
行駛在幾乎沒車的高架上,50公里的路程很快走完。當他們到達虹口區(qū)一家菜市場里自己的小攤前,已經(jīng)有不少同行在準備開張。不同的是,那些人只賣菜,不種菜。像盛松夫婦倆這樣“自產(chǎn)自銷”的農(nóng)戶,有著專屬的“農(nóng)民照顧攤位”。
菜場里的時鐘慢慢指向了7點,趕早市的人多了起來。盛松匆忙地咬了幾口包子,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出價、減價、揀菜、稱重、打包、送你蔥……
每天來回100公里要花去近80元的油費,每月1500元的攤位費,一年2000元的房租、每畝800元的田租、大棚更是要1500元以上一畝……新春伊始,盛松給新的一年細細算賬,算下來頗感吃緊。就拿最普通的青菜來說,售價2元左右,自己種的成本是7角左右,批發(fā)進貨的成本則在1元上下,再加上各種運費、人工等,一斤青菜的利潤也就幾毛錢。
賬不算不明,盡管有點“緊巴”,每天從大棚到菜場“兩點一線”式的生活還得繼續(xù)。
盛松一家承租的4畝農(nóng)田、2畝大棚的產(chǎn)量,無法滿足攤位蔬菜的日常供應,還要向周邊的鄰居收購,求助于只種菜不賣菜的“種植專業(yè)戶”。
王師傅就是“專業(yè)戶”之一。一座鋼管大棚、一張床、一臺電視機就是王師傅的家,再加上6畝大棚和里面的白菜、卷心菜,就是他一個人的全部家當。
結(jié)束一天生意回到家中的盛松和胡力鳳,穿過大棚來到田里,和正在勾兌施肥藥水的王師傅閑聊幾句,一起走進大棚,采收明天上市的蔬菜。
在冬天,大棚里的溫度比室外高上10℃左右,非常潮濕,進去一會兒,身上都能悶出汗。胡力鳳蹲在地上,采摘看上去“賣相不錯”的薺菜,一邊怪著王師傅,道他不會經(jīng)營,好好的薺菜讓它爛在田里不去打理。
不一會功夫,夫妻倆從棚里挑出了兩捆薺菜,沖王師傅說道:“這么好的薺菜你卻不跟我們說,準備翻地兒種別的東西。還好我們今天來了,明兒幫你賣了?!薄拔疫@不是來不及管嘛!”王師傅憨厚地笑道。
走進另一個棚,里面是剛種下的番茄,溫熱潮濕容易導致番茄芽苗腐爛,王師傅開始噴灑護苗藥水?!俺抢锶艘徽劦睫r(nóng)藥就害怕,我們用的藥水其實沒危害的,自己種自己不也這樣吃嘛!剛種下去的芽苗,用的都是雞糞、牛糞這些‘天然有機肥料’,等到快結(jié)果時才改用人工化肥?!闭f話間,王師傅的勞作身影在大棚的霧氣中若隱若現(xiàn)。
去鄰居家和自家大棚收完菜后,夫妻兩人就坐在門口選菜。這時,盛松的弟弟批發(fā)完家禽回來。蔬菜和家禽,兄弟倆各自有各自的買賣。不過,盛松每天也會帶幾只雞鴨去自己的菜攤,用來“豐富產(chǎn)品線”。
15年前,老盛夫婦帶著盛松兄弟倆初到上海,做的就是家禽買賣。后來,一家人逐漸摸清了菜場里的“生意經(jīng)”,再加上禽流感的沖擊,逐漸開始“細化分工,調(diào)整結(jié)構(gòu)”――哥哥盛松做起了蔬菜大棚,弟弟繼續(xù)“堅守”家禽生意,兄弟倆互相幫襯。
傍晚時分,盛家的炊煙升起。食材也簡單,就是每天沒賣完的菜。當盛家老小坐上餐桌時,菜農(nóng)梅友聯(lián)和王師傅剛剛結(jié)束一天的農(nóng)活,捆扎好蔬菜,用三輪車把菜送往菜商家里后,才能回家吃晚飯。
晚上9點,盛松和胡力鳳收拾好第二天的買賣準備休息,9歲的兒子盛陽益則在一旁“挑燈夜戰(zhàn)”。夫妻倆早已習慣了在兒子做作業(yè)的燈下入睡,兒子也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晚上做任何事都“輕手輕腳”,不去打擾早早休息的父母。
第二天凌晨2點半不到,鬧鐘響了。睡眼惺忪中,“大棚人”的一天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