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縣科技特派員趙寶純根據(jù)多年栽種果樹的經(jīng)驗,對旋播機進行了改裝。改裝后的農(nóng)機集旋地、齊壟、開溝、定植4種功能于一身,效率比人工播種提高近10倍。
昨日,在永寧縣許旺村的新世紀苗圃基地上,正在進行著一場人機工作效率對比的試驗。在一塊土地上,農(nóng)民們在使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方法整地、播撒桃種。他們先用鐵锨平整田地,然后打壟,再用鋤頭刨出一道小溝,將桃種放進去,埋在土里。而一部經(jīng)過改裝后的農(nóng)機引人注目,一個農(nóng)工開著四輪帶著它在地里“走一遭”,相當于人工的4道程序。這4道程序分別是旋地、齊壟、開溝、定植,旋地的過程中,將泥土打碎,齊壟可以增強桃種根系的透光性,以便桃種盡快出苗,同步進行的開溝、定植打印兩道程序,則為播撒的桃種精確設計了株距。
設計改裝這部農(nóng)機的科技特派員趙寶純告訴記者,自打接手新世紀苗圃基地的項目工程師一職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進農(nóng)機,提高基地的工作效率。憑著多年從事果樹種植的經(jīng)驗,他改裝了這部旋播機。
新改裝的機器好不好,得用數(shù)字來說話。老趙向記者算了一筆賬,50個農(nóng)民負責在這片基地干活,每天按8小時工作時間算,面積1500畝的基地需要15萬個工時,相當于300多天。而這部機器則只需要37天就能完成這些人工300多天的工作量,工作效率提高了近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