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農業(yè)生產的比較效益偏低,僅僅依靠市場手段難以解決我國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問題。此次出臺的耕地保護政策可圈可點之處在于,加強了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引入了跨地區(qū)補充耕地的利益調節(jié)機制。同時,強化了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讓耕地保護的主體真正負起責、有實惠。
意見提出建立耕地保護的獎補機制,整合中央和地方各級涉農資金,加大耕地保護補償力度,鼓勵地方統(tǒng)籌安排財政資金,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進行獎補。同時,支持占用耕地地區(qū)在支付耕地指標調劑費用基礎上,通過實施產業(yè)轉移、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方式,對口扶持補充耕地地區(qū)。
如此一來,真正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建設用地緊張的地區(qū)也獲得了寶貴的發(fā)展用地,是一舉多得的大好事。
我國人多地少,后備耕地資源不多,人均耕地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多策并舉,使耕地保護成為自覺行動非常重要。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負責人不能正確處理發(fā)展經濟和保護資源的關系,發(fā)展經濟和保護資源的積極性存在明顯反差,往往談發(fā)展多,談保護少。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竟然成為土地違法的主角。
這種現(xiàn)象究其根本,是有些地方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不到位,有些地方黨委政府負責人在思想上仍然以GDP為標準,沒有切實把保護資源、保護耕地放到重要位置。
就此,意見提出,將進一步加強對地方政府履行耕地保護責任的檢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的實績考核。我們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完善嚴格的考核體系,使耕地保護動“真格”,真正成為各級政府必須擔當?shù)挠踩蝿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