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是一項新型的耕作技術,它的實施受各地的氣候、地理位置、土壤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為了把此項技術在新源縣推廣成功,自2009年開始新源縣先后承擔了農業(yè)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項目和農業(yè)部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項目,縣農機推廣站采取了多種耕作技術,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新源縣保護性耕作的技術模式,推動了新源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健康發(fā)展。
一、播種技術
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過程中,新源縣先后采用了免耕播種和苗帶旋耕播種2種方式進行對比。
1.免耕播種
主要采用機型是北京現代農裝生產的免耕播種機和新疆奇臺縣生產的免耕播種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播量準確,保墑好,播深容易控制。不同的是:北京現代農裝生產的免耕播種機效率較高,可完成工作量12-15.3公頃/天,整機仿形較好,奇臺的免耕播種機效率較低,可完成工作量1.3-2.6公頃/天,仿形差,且通過性不強,容易壅堵,工作部件強度差,易造成斷裂或脫焊。
現代農裝生產的免耕機波紋片不易切斷殘茬,造成種鏟種子有架空現象,在播種時需適當加大播種量;而奇臺縣生產的免耕機的排肥鏟和排種鏟極易造成堵塞,從而形成斷條。
2.苗帶旋耕播種
主要采用西安生產的旋耕播種機,優(yōu)點是生產率高,破茬性能強,缺點是仿形不好有浮種現象,且保墑性能差,種子不能正常發(fā)芽,缺苗嚴重,不適合旱地作業(yè),對墑情較好的地塊能夠適應。
二、秸稈還田技術
新源縣的農區(qū)畜牧業(yè)發(fā)展較快,農作物秸稈已回收利用,在新源縣實施的保護性耕作地塊其前茬均為黃豆、油葵或小麥,實施秸稈還田的方式有三種:倒稈,粉碎還田,立稈還田。
1.倒稈還田技術
近年來,新源縣連續(xù)在坎蘇鄉(xiāng)實施秸稈粉碎還田春小麥保護性耕作,此處春季風多風大,大部分秸稈均被吹走,因此在后期的作業(yè)中實施倒稈還田。采取倒稈技術還田,對機具的性能要求較高,只能使用現代農裝的免耕播種機,因為奇臺生產的小型免耕機開溝方式為鏟式,通過性差,壅堵嚴重,無法正常作業(yè),而坎蘇鄉(xiāng)以東所有條田地里明石或暗石較多,西安生產的旋耕播種機也不能適應。
2.秸稈粉碎還田技術
為了擴大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點,充分利用新源縣現有的保護性耕作機具,從阿熱勒托別鎮(zhèn)以西至肖爾布拉克鎮(zhèn)前茬為麥茬或油葵茬地實行秸稈粉碎還田。采用秸稈粉碎還田,提高了機具的通過性,對現代農裝生產的免耕機而言,減少了浮種,可適當降低播種量。
3.立稈還田技術
為了適應坎蘇鄉(xiāng)以東春季風多、風大的特點,在哈拉布拉鄉(xiāng)進行了小面積的秸稈立稈還田與秸稈粉碎還田進行對比實驗,其結果是秸稈粉碎還田的保護性耕作田苗壯、苗齊顏色好看,而實行立稈還田的保護性耕作田苗高低不一,顏色發(fā)黃且長勢緩慢,因此,該技術模式在新源縣運用效果較差。新源縣農機推廣站對全縣實施的保護性耕作示范田進行了水份含量檢測,秸稈覆蓋較多的地塊0-10cm的土壤中水份含量較多,作物實施保護性耕作長勢良好,產量較高。因此在今后的應用中規(guī)定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田地,殘茬高度不得低于20cm,地表殘茬覆蓋不少于30%。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應采用,秸稈倒稈或粉碎還田-打封閉藥-田間管理-留高茬-收獲,爭取水田3年深松一次,旱田4年深松一次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