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南通市政府日前召開的“全市糾風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規(guī)范補貼流程,切實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到位。3月26日下午,南通市農機局立即召開全市農機購置補貼管理工作會議,市農機局黨組書記、局長柏云沖同志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會議由市農機局副局長馮亞軍同志主持,各縣(市)區(qū)農機局局長及具體負責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有關同志共計3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學習了省農機局《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管理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緊急通知》)和全市糾風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交流了2008年全市農機購置補貼工作,2008年各級財政用于我市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達到2471.99萬元,其中中央和省級安排資金1941.52萬元,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機總量快速增長,加快了農機裝備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提高了農機化發(fā)展水平,促進了農工雙贏。
柏局長在分析了近年來該市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一些苗頭傾向后,對2009年的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作出具體部署,2009年中央和省級財政用于全市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計劃達3145多萬元,比上年增加1200多萬元,市縣財政也安排了補貼資金686萬元,計劃補貼各類機具14213臺套。為確保補貼工作取得實效,農民群眾切實受益,要求各地的農機購置補貼工作要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關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強化“四項原則”,即:堅持向水稻主產區(qū)傾斜,向重點作物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傾斜的原則;堅持突出扶持重點對象的原則;堅持統(tǒng)分結合、務求實效的原則;堅持公開公正陽光操作、充分尊重購機者自主選擇權的原則。在堅持“四項原則”的基礎上,把好“六大關口”,即:把好申請公示關;把好購機合同簽訂關;把好補貼機具檔案管理關;把好售后服務關;把好跟蹤檢查關;把好驗收總結關。
柏局長強調,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三個禁止”、農業(yè)部“五項制度”、省《緊急通知》以及《全市糾風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監(jiān)督檢查,把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對農機購置補貼執(zhí)行情況實行適時在線網絡化管理,加強與各級財政部門的溝通配合,認真處理農民和企業(yè)的舉報,虛心聽取行風監(jiān)督員的意見和建議,主動接受監(jiān)督,不折不扣地抓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從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會上,各縣(市)區(qū)農機局就當前的農機購置補貼管理工作作了交流發(fā)言。市農機推廣中心臧曉兵主任就2009年農機購置補貼相關工作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會議學習了省農機局《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管理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緊急通知》)和全市糾風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交流了2008年全市農機購置補貼工作,2008年各級財政用于我市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達到2471.99萬元,其中中央和省級安排資金1941.52萬元,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機總量快速增長,加快了農機裝備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提高了農機化發(fā)展水平,促進了農工雙贏。
柏局長在分析了近年來該市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一些苗頭傾向后,對2009年的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作出具體部署,2009年中央和省級財政用于全市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計劃達3145多萬元,比上年增加1200多萬元,市縣財政也安排了補貼資金686萬元,計劃補貼各類機具14213臺套。為確保補貼工作取得實效,農民群眾切實受益,要求各地的農機購置補貼工作要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關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強化“四項原則”,即:堅持向水稻主產區(qū)傾斜,向重點作物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傾斜的原則;堅持突出扶持重點對象的原則;堅持統(tǒng)分結合、務求實效的原則;堅持公開公正陽光操作、充分尊重購機者自主選擇權的原則。在堅持“四項原則”的基礎上,把好“六大關口”,即:把好申請公示關;把好購機合同簽訂關;把好補貼機具檔案管理關;把好售后服務關;把好跟蹤檢查關;把好驗收總結關。
柏局長強調,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三個禁止”、農業(yè)部“五項制度”、省《緊急通知》以及《全市糾風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監(jiān)督檢查,把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對農機購置補貼執(zhí)行情況實行適時在線網絡化管理,加強與各級財政部門的溝通配合,認真處理農民和企業(yè)的舉報,虛心聽取行風監(jiān)督員的意見和建議,主動接受監(jiān)督,不折不扣地抓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從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會上,各縣(市)區(qū)農機局就當前的農機購置補貼管理工作作了交流發(fā)言。市農機推廣中心臧曉兵主任就2009年農機購置補貼相關工作進行了詳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