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鹽是中國緊缺的戰(zhàn)略性資源之一。2014年,我國氯化鉀表觀消費量達1742萬噸,同時對外依存度已降至50%,形成了國產鉀鹽與進口鉀鹽“兩分天下”的格局。盡管沒有實現上世紀90年代我國有關專家提出的鉀鹽“國產、進口、國外生產”“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我國的價格話語權已得到一定提升。
不過,成果后面依然存在很大的憂患與不確定性。首先,近年來,我國鉀鹽找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柴達木和羅布泊鹽湖的鹵水氯化鉀資源/儲量并沒有實質性的增加,而這些礦山的鉀鹽資源儲量的服務年限是有限的。同時,我國鉀鹽增產仍然依靠鹽湖鹵水鉀礦,一方面,青海鹽湖集團等企業(yè)鉀鹽擴大產能;另一方面,羅布泊國投羅鉀大規(guī)模投產,新增硫酸鉀130萬噸/年。其次,本世紀初,我國企業(yè)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在老撾、剛果及加拿大等獲得很多鉀鹽探礦權,經過10余年的勘探,獲得巨大優(yōu)質鉀鹽礦的儲量,大多還取得了采礦權,并建成鉀肥生產廠,但是由于環(huán)保、尾礦處理與運輸等成本較高,加之近期世界鉀鹽市場價格低迷,多數企業(yè)還沒有進入規(guī)?;a,一些鉀鹽礦還處在可研階段,并可能面臨上述同樣的問題。
為了根本緩解或扭轉我國鉀鹽對外依賴的問題,最關鍵的應該還是立足國內解決可采資源儲量不足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實現鉀鹽找礦新的重大突破;二是破解“三低”鉀鹽的開采關鍵技術;三是國家要出臺相關優(yōu)惠支持性政策,幫助已走出去的海外鉀鹽公司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鉀鹽找礦方面,鑒于中國陸相鹽湖鉀鹽資源已基本查清,目前,科研工作已從陸相沉積盆地轉向古代海相盆地,鉀鹽找礦也已開始從陸相轉移到海相地層。通過近5年國家“973”計劃的鉀鹽項目和地質大調查等項目支持,已基本查明中國古代海相蒸發(fā)巖沉積特征,含海相蒸發(fā)巖的小陸塊漂移演化歷史,構造動力學及古氣候特征等,并提出了相關的成鉀模式與戰(zhàn)略靶區(qū)等。但是,由于這些盆地在成鹽后期經歷多期次構造運動,海相沉積盆地及地層多被“深埋、破碎及變形變質”等作用影響,找鉀難度大、勘查成本高,同時,這些后期改造作用也影響了海相鉀鹽沉積研究工作,預計短期內難以取得重大找鉀突破。因此,從長遠出發(fā),國家應該繼續(xù)支持開展古代海相鉀鹽成礦條件與規(guī)律的研究。
“三低”鉀鹽,是指“低品位、低溶解度、低滲透性(鹵水)”鉀鹽。低品位鉀鹽是指可溶性的氯化鉀含量低于6%的含鉀之鹽層,鉀鹽礦物主要是鉀石鹽和光鹵石,呈不連續(xù)的條帶狀、分散狀等;低溶解度鉀鹽,指雜鹵石、鉀石膏等構成的礦層,氯化鉀品位一般在6%以上;低滲透性的含鹵水儲集層,指儲鹵層有較大孔隙度,并儲集富鉀鹵水,但孔隙之間喉道較小,甚至缺乏喉道溝通,如不采樣壓裂等方法,鹵水很難被采出來。“三低”鉀鹽的資源量,僅柴達木盆地鹽湖估計就有約5億噸氯化鉀,可見其資源量是很豐富的,但目前還缺乏關鍵開采技術。因此建議:一要加強“三低”鉀鹽開發(fā)的關鍵技術研究,科技部和企業(yè)應給予相關的科研立項支持;二要制定相關的高技術政策,支持相關企業(yè),尤其中小科技型企業(yè)開展科技攻關;三是對這類非傳統(tǒng)的鉀礦,國土部門應該在探礦權與采礦權辦理設置方面給予優(yōu)選支持。
已獲得的海外鉀鹽礦權,應該是我國“走出去”獲得的戰(zhàn)略“紅利”。這些企業(yè)已投入巨資開展勘探及開發(fā)研究,但同時還面臨很多問題,需要國家給予多方面支持:第一,政策上的支持,包括與礦區(qū)所在國的外事關系,允許這些中國公司控股的海外鉀鹽公司邀請國內科研院所科技人員通過因公外事計劃到鉀鹽礦區(qū)進行勘探與開發(fā)研究;第二,國家發(fā)改委和科技部等部門給予相關科研與工程項目,支持國內科研院所“走出去”服務這些海外鉀鹽企業(yè);第三,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也應該給予項目支持,以填補很多海外鉀鹽礦區(qū)及其區(qū)域性地質基礎調查工作的空缺或不足,如礦區(qū)的區(qū)域水文地質、構造地質、大比例尺地質填圖等,以便更好服務鉀鹽礦山的設計及開發(fā)活動。
總之,鉀鹽不僅是糧食的“糧食”,將來也是生物質能源的“糧食”。生物質能源的種植必然離不開鉀肥。隨著環(huán)保要求及國際二氧化碳減排壓力增大,傳統(tǒng)化石燃料地位將逐漸下降,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有可能是未來新能源中耀眼的明星之一。因此,中國鉀鹽工業(yè)及學界應該未雨綢繆,發(fā)揮積極作用,應對未來鉀鹽可能出現的爆發(fā)式增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