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黃杏黃,繡女下床”?!拔妩S六月,龍口奪食”。每到夏收時節(jié),家家門上鎖,戶戶無閑人,大家都投入到夏收之中。我們小學生這個時候也放了麥假,加入了麥收大軍。有時候,老師帶著我們拾麥子,有時候我們自己拾,拾到的麥子背回來,交給麥場里的保管員,過了稱,按斤稱記工分。
不用說,拾麥是個技術(shù)活,也是個辛苦活,沒有吃苦精神,沒有堅強意志是干不了干不好的。有時候,冒著近40度的高溫酷暑,不要說一個細皮嫩肉的小孩子,就是大人們也受不了。更要命的是,必須始終弓著腰,連續(xù)不斷地撿拾遺落在地上的麥穗。很多時候是被壓倒而沒有割斷的麥子。這樣的麥子不拾可惜,拾起來又撤不斷,用力是難免的,往往會把手拉傷割破,或者把麥簽深深地釘進肉里去,鉆心的疼痛會讓你痛不欲生。手指要不斷地與干硬的地面和鋒利的麥茬摩擦,細嫩的手,不是指甲縫里扎了刺,就是手指頭磨禿了皮,抑或指甲背后磨起了一根根肉簽,一拽一個疙窩,鮮血淋漓。給集體拾麥子,更多的是拾麥草。不管有沒有麥穗,手就像是耙子,不停地在地上扒拉,有一種拾到籃子就算菜的感覺。有時候,地畔上塄根底被松鼠們吃光了穗子的禿桿桿,大人們割麥時就棄之不要了。我們則不會放過,手腳并用,連根拔起,輕輕地把根上的土抖一抖就摟在懷里,一捧一捧,一回一回,一晌能拾一捆子呢!拾到的麥子,穗子沒有多少,連根帶土的桿子倒是不少,由于是亂放著,七長八短,也看不出所以然,管理員也不和孩子們計較,過了稱就是。
要是給自家拾,情況就會大不相同,就會挑麥粒飽滿的穗子,一穗一穗的撿起來,頭對頭的放在一起,一把一把的纏綁起來帶回家去。曬干了,媽媽用簸箕搓下麥粒,簸干凈了,磨成面粉,稱作“好面”,一家人就會籍此改善一下伙食,我心里那個高興就像是喝了蜂蜜一樣甜,勞動的辛苦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拾麥子拾的是運氣更是“人氣”。大人們看著我們辛苦,等我們靠近了,就會把抓麥子的手稍微松那么一點點,故意落下麥子給我們撿,以此來調(diào)動我們的積極性。隊里負責把割倒曬干的麥子運回村里打麥場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我的遠房爺爺,一個是我的堂伯父。他們把麥子一捧捧地摞在一起,放在架子上捆扎好,稱為勒馱子。勒好的馱子由幾個人抬起來放在驢背上,人趕著驢一馱馱地把麥子運到場上去。他們捆馱子引得我們一伙拾麥的小孩爭搶。因為難免有摟不住的時候就會有一些麥子掉下來,那是拾麥極好的機會,誰也不肯放過。小孩子越來越放肆,等不得大人摟起來就在下面搶,惹得大人們一時火起,一通好罵,把這些“狗東西”趕得遠遠的。我是不會去偷去搶的,只是老老實實的在那里撿拾,爺爺和伯父他們照顧老實人,有時候看我走得近了,就故意不露聲色地松開手指縫,留下幾穗來讓我撿,我能夠看得出來,他是用手撕下來的,不會多,也不會少。
拾麥子的時間是有限的,也就是那么三兩年。不幾年我就上了高年級。這時候,我們就會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練習割麥。割麥子是有講究的,首先要有一張好鐮,鐮把曲度要合適,鐮刀鋼水要好要鋒利。俗話說“鐮快割麥,鐮不快割手”。要是沒有一張好鐮,不僅割不動麥子,還時常把自己的手腳割破,弄得鮮血直流。其次要會抓麥子,就是學會所謂的“交把子”,這樣抓起麥子來才能輕松,才能抓得多,割起麥子來才能割得快割得凈不亂把,才能趕得上不掉隊。
通過一次次的歷練,不久,我們就是割麥大軍中的一員了,就會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去到各村支援夏收,在村里吃派飯。在田間地頭,同學們拉開架勢,一人兩行,你追我趕,只聽得一片鐮刀清脆的聲音,一塊塊麥子被放倒在身后?;丶視r,農(nóng)民伯伯也不忘了發(fā)揮一下人多力量大的優(yōu)勢,沒有繩子,就提前派出幾個人,用麥桿擰成繩子,捆成麥捆讓大家扛回場里去。炎熱的夏天,高強度的勞動,許多學生的身體都吃不消,病倒了,不得不退出隊伍。但更多的人還是要咬牙堅持到最后。
每年夏收,我們要走好幾個村子,趕不少場子,幫助不少農(nóng)民呢!麥子雖然割得不很整齊,糟蹋得也要多一些,但是畢竟加快了進度,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為他們爭取了時間,實現(xiàn)了龍口奪食。這樣的生活一直維持到高中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