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當時的興十四村黨支部副書記付華廷
用背回來的1130個零件組裝起了村里第一臺拖拉機
大眾網(wǎng)濟南7月29日訊(記者 赫洋) 60年前,36位來自山東臨沂的移民來到荒涼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村,成為了這片北大荒上的第一批拓荒者。60年過去了,這批移民憑著山東人特有的那股闖勁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將當年“無房、無樹、無耕地”的“三無村”建成了人均年收入6萬多元,總資產(chǎn)超過18億的“億元村”。
60年前36個移民北大荒上開始創(chuàng)業(yè) 吃草根住草棚
黑龍江省有著廣闊的土地,但卻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無法開墾。1953年,山東省相應(yīng)國家開墾“北大荒”的號召,向黑龍江移民26000人。其中,來自當時臨邑縣洪瑞區(qū)和湯河區(qū)56個村的428名村民,自愿報名來到了甘南縣興十四村。
當時興十四村的情況讓移民們吃了一驚,他們面對的是一望無際的荒原,地上插著一根木頭棍,上面有一面小紅旗,寫著“興十四村”。當時的興十四村,完全是一個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屋一棵的“三無村”,剛來的移民只能從荒原上砍一些茅草,搭成棚子棲身。由于條件太艱苦,有90%以上的移民返回了山東老家,只剩下8名共產(chǎn)黨員帶著親屬共36人留了下來下來。
第一批移民居住的草棚
1957年和1958年,臨沂縣又有92名投奔親友的“掛鉤戶”來到了興十四村,加上最初的36人,這128人成為了興十四村最早的拓荒者。在冬天,興十四村的氣溫低到零下40多攝氏度,移民們住在四面漏風的草棚子里,晚上根本睡不著覺。當時的土地還沒得到改良,全部是沙土地,每天早上起來,移民們?nèi)?,甚至連耳朵里都是沙子。
貧瘠的土地根本沒法種糧食,移民們吃的是甜菜渣滓、豆皮子和草根。過年的時候,全村用借來的8斤玉米面蒸出了240個窩窩頭,每個只有2兩重,里面僅有二錢糧食。當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缺乏機械的輔助,移民們只能用人拉犁,用人拉車,用人拉磙子碾場,從天不亮到太陽落山,也開不出幾畝耕地。
移民的頭8年,興十四生產(chǎn)隊的移民們一分錢都沒看著,往山東老家寄信時,連買一張郵票的錢都湊不出來。在甘南縣,興十四村也是出了名的生產(chǎn)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