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玉米開始出現“二量齊減”。中長期看,我國玉米將有望解決高庫存的問題,回歸理性市場。2017~2018年度,我國玉米市場有望在2016年產量、進口量“二量齊減”的基礎上,進入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減”的時代。
資料圖
作為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場標志性硬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至今已一年有余。一年來,改革進展順利,成效好于預期。
2016年,玉米開始出現“二量齊減”:玉米產量14年來首次減少,而進口量也大幅回落,但年度結余量仍較大。
2017年1月,國內玉米市場價格首次低于進口價,開始進入有漲有跌的局面。這意味著,近些年來讓政府主管部門頭疼的國內國際糧食價格長期“倒掛”問題,在玉米領域開始得到解決。
分析認為,2017年的趨勢是,國內玉米產量繼續(xù)調減。由于價格單一的“倒掛”現象被打破,進口量預計將持續(xù)收縮。預計2017-2018年度結余量將轉正為負,我國玉米市場的“三量齊增”,即將變?yōu)椤叭魁R減”。從中長期看,玉米的產能、庫存過剩局面,將逐步過渡至供需合理的穩(wěn)定發(fā)展局面。
價格回歸合理區(qū)間
2007年起,為了保障農民利益,維持玉米生產積極性,國家在東北地區(qū)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對農戶生產出售的部分糧食進行購買收儲。
近幾年國際玉米供大于求,價格深度回落,而由于臨儲政策的影響,國內玉米價格相較之下企于高位。玉米臨儲價格從2007年的0.69元/斤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1.11元/斤,到2015年,國內外玉米每噸價差在600元上下。
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5年,我國玉米產量從1.52億噸增加到2.25億噸,各地糧庫出現了“收不進、調不動、銷不出、儲不下”的局面,形成一個進口量、年產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循環(huán)怪圈。
2016年,國家率先在內蒙古和東北三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與價格政策同時進行的還有大手筆的調結構。今年全國兩會區(qū)間,農業(yè)部負責人表示,將在2016年調減3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新增調減面積1000萬畝。這比2016年計劃的速度還要加快。
隨著玉米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的趨近,國內玉米的需求逐步增加,庫存的玉米開始“賣得動”了。除了供給側的發(fā)力之外,國家還在需求側發(fā)力,支持發(fā)展玉米深加工,以擴大玉米的需求。
從近一年的價格走勢看,國內玉米價格呈震蕩下降趨勢,而國際價格則呈現整體小幅度上升態(tài)勢,2017年上半年出現少有的連續(xù)5個月國內價低于進口價的狀況。
分析認為,玉米國內價格下降,顯示出“價補分離”改革的初步成效,而國際價格上升則有國際玉米供給小幅趨緊的背景。國內國際價格大幅度“倒掛”的情況不再,顯示出國內玉米的產銷環(huán)境逐步變好,玉米積壓的庫存有望進一步釋放,總體供需失衡情況有所緩解,但2017年依然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
釋放臨時收儲的玉米庫存,有可能拉低玉米的國內價格。以往要維系高價格保障農民利益,庫存的釋放有諸多掣肘。一旦國內國際價格相差無幾,甚至國際價格高于國內價格,釋放庫存玉米的阻力則小得多。不過,臨儲拍賣糧出庫增多,使得拍賣糧在市場中所占比例持續(xù)上升,供應壓力逐漸顯現,國內玉米價格繼續(xù)上漲的空間有限,預計后期玉米價格可能穩(wěn)中略有回落。
另一利好消息是,由于中國、美國玉米產量預期減少,2017-2018年度全球玉米庫存將創(chuàng)近5年新低,國際玉米價格有所回升,預計后期國際玉米價格將隨天氣變化而窄幅震蕩。這也使得玉米國內國際價格再現“倒掛”的可能性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