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沈陽市遼中縣農業(yè)科技員姜大光發(fā)現(xiàn),農民種田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于是就給農民和種田大戶搭建了一個平臺——“大光科技水稻精英論道朋友圈”。這個微信朋友圈建立后,農民爭先恐后地加入,很快發(fā)展到100多人。微信的使用,不但讓科技種田知識及時傳播,而且農戶之間也能充分交流經驗教訓。消息一出,獲取點贊無數(shù)。
隱隱點贊之余,人們不禁要問,這種事半功倍、值得廣泛推廣的做法為什么未遍地開花?是農民缺少科技意識,還是事情微不足道以致被忽略?要說農民缺少科技意識,實在是抱殘守缺。農民從來就不落后于時代,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農民往往更加渴求科技信息。昌圖縣一名70歲的老人風雨無阻地參加農業(yè)科技培訓班;金鄉(xiāng)縣王丕鎮(zhèn)吳崗村的40名農民利用期貨套期保值,維持農產品價格;各地種田大戶技術交流會上座無虛席……這些場景都洋溢著農民“嘗新”意識的濃厚氛圍。這表明,凡與農事有關,就是與農民有關,對于樸實的農民而言,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隱隱農民的“嘗新”意識被低估,是農業(yè)科技交流形式沒被廣泛推廣的主要原因。農民的思維與時俱進了,有些人仍以思維定勢下的老眼光看待農民,這樣就會影響決策的正確性。但農民畢竟信息獲得渠道有限,需要相關部門進行組織,任何的熟視無睹都是對農民“嘗新”意識的輕視。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蒜你狠”、“豆你玩”等流行的調侃語就是明證。問題不在農民,在于我們。假如相關機構建立農作物種植統(tǒng)計反饋咨詢網絡平臺,提前將農業(yè)種植的品種、數(shù)量以微信、微博傳給平臺,平臺再將市場需求數(shù)據(jù)傳給農戶,并以微信回復農戶,這樣就能打破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的不良循環(huán)。
隱隱曉長短、明高下,才能知棄取,農業(yè)更是如此。農民具有很積極的接受新事物及運用新技術的能力,需要大力挖掘。這就需要我們不但要千方百計保護農民學科學的積極性,還要想辦法幫助他們建立溝通平臺,獲得科技信息,把農民的能量釋放出來,讓農民對未來充滿信心。
如果 不喜歡,請告訴我們!
如果喜歡,請告訴他人!??!
本文來自網絡,文中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目的僅在于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