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特性
土壤是植物生活的載體,不同的土壤生長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要求不同的土壤。土壤按其化學性分為酸性土、中性土、堿性土、鹽土及鹽堿土;
按其物理性又可分為黏性土、沙性土和沙土;按其養(yǎng)分和有機質(zhì)成分可分為壤土和瘠土。
絕大多數(shù)植物喜生長在中性的沙性壤土中,但也有不少植物只能在酸性土或堿性土甚至鹽堿土中生存,這類植物專稱酸土植物和鹽堿土植物。
鹽堿地
土壤的酸堿度劃分是以pH值來確定,pH值低于5.0的稱強酸土;5.0~6.5的稱酸性土;6.5~7.5的為中性土;7.5~8.5的為堿性土;8.5以上者稱強堿土。
在pH值5.0以下和pH值8.5以上的強酸土和強堿土上幾乎沒有什么植物能生長。強酸土上栽培的鳳梨可以勉強生存;
強堿土上也僅有堿蓬、檉柳、火炬樹、豬毛菜和紅樹等,可以生存。
檉柳
因此,園林建設中一定要在規(guī)劃設計中采取改良土壤的措施。而鹽堿土,還常因含鹽的成分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濱海地區(qū)多為鈉鹽,內(nèi)陸地區(qū)則屬鉀鹽,改造的方法也不同。
土壤特性形成的原因
由于各種地勢、地形不同和母巖所含化學成分的差異,再加上所含水分因降雨量和蒸發(fā)量的不同,降水量大而蒸發(fā)量小的地區(qū),土壤中的無機鹽常隨水流逝,從而酸、堿成分減低成為中性或僅為微酸與微堿;
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區(qū),母巖中的無機物就隨土壤毛細管與水分升至地表,而水分蒸發(fā)后就滯留土壤表層,在石灰?guī)r地區(qū)就將土壤演變成堿性土。
蒸發(fā)量
在低平的平原地區(qū),土壤絕大部分是從高處隨流水帶來而沉積形成,它們也隨降水與蒸發(fā)而不同。至于沿海低地則又因海水浸潤,多為鹽堿土。
天然植被遭嚴重破壞后,由于地表徑流而造成水土流失,在北方常因土層殆盡而巖石裸露,或者如黃土高原形成溝壑縱橫、破碎不堪的地貌。
溝壑縱橫的黃土
南方則深層生土裸露,出現(xiàn)草木不生的紅、黃壤山地,嚴重者也是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地貌。在酸、堿重的土層上,大都缺乏有機質(zhì),當然也不會有較多的微生物存在。
這樣的土地上一般難以生長植物,因為它們密實度大,不透氣,缺乏微生物活動,無機養(yǎng)分無法吸收利用,必須經(jīng)過改造。
增添透氣的顆粒物質(zhì)和有機物質(zhì),給微生物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才能栽植園林植物,使其生長發(fā)育良好。
?草木不生的紅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