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瑞士日內(nèi)瓦舉辦的年度大會上,國際食品安全法典委員會首次通過了大米中砷的限量標準:每千克0.2毫克。這一標準的起草由中國牽頭的工作組完成,之所以要制定這樣一個標準,是因為大米存在砷污染,影響了人體健康。
砷與“毒稻米”
2013年,美國稻米檢測出較高的砷含量,一時間輿論嘩然,公眾對它可能對嬰兒造成的健康危害尤為關(guān)注。
“砷稻米”進入公眾討論是在2012年。那一年,一本叫做《砷與大米》的書面世,它開門見山地寫道:“由于其無味、 缺乏過敏原反應(yīng)和適合做成可口的粥,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斷奶后的第一個固體食物就是大米了。大米也是世界一半的人口的主糧。大米中的砷大體上比其他主要膳食的谷物高出10倍,且其中主要的砷形態(tài)是無機砷 (砷酸鹽和亞砷酸鹽),無機砷是沒有閾值的第一類致癌物。無機砷會引起了一系列的癌癥:最顯著的是肺膀胱和皮膚癌。長期暴露的無機砷也會帶來一系列其他健康問題如高血壓、 糖尿病和早產(chǎn)?!?/p>
它接著說:即使在沒有人為活動造成的砷含量提高的土壤,稻米中的砷也還是一個問題。據(jù)該書估算,孟加拉國在終身食用“自然”背景值下生產(chǎn)的稻米每萬人中有22人會有膀胱癌和肺癌。因此看來,稻米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尤其在污染的條件下。
其實,大米中的砷風險在更早時候就被科學(xué)家所注意。2008年在《環(huán)境污染》雜志上, 朱永官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來自大米的無機砷曝露: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的文章,之后另一篇題為“水稻中的砷——對東南亞新災(zāi)難的理解”的文章提到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大約有2億人受到砷污染的飲用水和食品的影響。
為什么稻米會含砷?
作為一種自然元素,砷在土壤和各種食物中都存在。之所以水稻比其他谷物會含有更多的砷,這是由于其生長環(huán)境決定的。
砷元素存在不同價態(tài),在土壤中有三價砷和五價砷,在土壤中砷主要以陰離子的形式存在,吸附砷的土壤組成部分主要是帶有正電荷的鐵錳氧化物。在淹水條件下,鐵錳氧化物不斷被還原,土壤對砷的吸附能力減弱,到一定的還原狀態(tài)下,五價砷也會被還原成三價砷,而三價砷的毒性更強。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三價砷進入稻根利用的是硅進入稻根的通道。眾所周知,水稻是富硅植物,稻殼上的硅含量甚至高達14%,而稻桿的硅含量也有7-8%,因此三價砷很容易進入稻株中,特別是在土壤缺硅且砷含量很高的情況下。
如何減少稻米中的砷?
如上所說,淹水環(huán)境是造成水稻吸收砷、造成稻米砷含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科學(xué)家研發(fā)控砷技術(shù)即以扭轉(zhuǎn)這一環(huán)境為出發(fā)點。
《砷與大米》的第七章專門談到這個問題,提出三個技術(shù)選擇:一是稻田的水分管理,包括氧化狀態(tài)下種稻,干濕交替和提高稻床種植;二是品種篩選;其三是施肥與土壤添加劑。有研究表明,利用噴霧灌溉的做法能使稻米中的砷降低數(shù)倍。
雖然好氧處理有助于降低大米中的砷濃度,但如果同時存在鎘污染,卻會增加稻米中的鎘的含量——抽穗前后3周淹水處理是降低籽粒鎘含量最有效的方法,但卻會導(dǎo)致砷濃度的大大增加,而在這一時期如果采用排干處理效果則反過來了。
如果土壤鎘砷污染同時存在,利用水分管理來控制重金屬則難以做到兩全其美了,可見保護土壤免于污染是多么的重要。
稻米的砷標準
早在1966年,F(xiàn)AO/WHO下的聯(lián)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就討論了人體砷攝取量的限值,確定了總砷50微克/公斤人體/天的標準。鑒于砷的形態(tài)很多,毒害最大的是無機態(tài)砷,到1981年進一步討論修改為無機砷2微克/公斤人體/天,1988年修訂為15微克/公斤人體/周。
2010年,JECFA又把指標改為基準劑量(BenchMark Dose),把無機砷誘發(fā)人類致癌發(fā)病率增加0.5%的基準劑量可信下限訂為每日每公斤體重3.0微克,并撤回了1988年厘定的無機砷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取量(15微克/公斤人體/周)。
事實上,基準劑量可信限下限不能被視為一個安全參考值,在膳食攝取量低于這個下限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健康風險。
由于大米是砷攝取的主要途徑。中國早在1994年就設(shè)立了大米的砷含量限值,限于當時的儀器設(shè)備和對砷的毒性認識,設(shè)立的標準為總砷不超過0.7毫克/千克。
到2005年,我國頒布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開始明確了無機砷的限量標準為0.15毫克/千克。2012年,根據(jù)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精確度四舍五入后,定為0.2毫克/千克。
中國人對砷的攝取
2000年,中國完成四大區(qū)(黑龍江、遼寧、河北組成的北方一區(qū),河南、寧夏、陜西組成的北方二區(qū),江西、上海、福建組成的南方一區(qū),湖北、四川、廣西組成南方二區(qū)) 和中國標準人膳食中總砷和無機砷攝入量(占PTWI 百分率)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分別為:0.220mg,0.094mg(69.3 %); 0.254mg,0.098mg(72.2%);0.296mg,0.048mg(35.6%);0.335mg,0.077mg(57.3%)和0.276mg,0.079mg(58.6 %) 。
雖然某些地區(qū)的個別食物樣品超過中國的食品衛(wèi)生中砷的限量標準,但中國人群膳食中總砷及無機砷攝入量是安全的。
有點遺憾的是,這個研究并不包括湖南和云南這兩個有色金屬之鄉(xiāng),因為大家知道全世界的砷資源70%在中國,而如湖南石門是亞洲最大的砷礦基地。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成年男子的膳食中總砷的攝入量遠遠高于西方國家,相當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法國膳食總砷攝入量的4~4.7倍,但是與巴斯克地區(qū)(西班牙) 和日本的情況接近。
此外由于飲食結(jié)構(gòu)的不同,歐美攝取的膳食砷主要來源于海產(chǎn)品,尤其是法國海產(chǎn)品對于砷的膳食來源的貢獻接近60 %,而中國膳食砷主要來源于谷類食品。前者主要是有機砷,毒性低,而后者含更多的無機砷。
生活中的減砷之道
大米砷標準的設(shè)定無疑給人們一顆定心丸,但這類標準是質(zhì)量標準,攝取量與食品或飲水的數(shù)量有關(guān)。生活中如何盡可能消除砷的攝入呢?
其一是選精米。水稻籽粒中砷以無機As(三價+五價)、二甲基砷(DMA)為主,大部分水稻籽粒中無機砷約占總砷50%,分兩種類型:一類是以DMA為主,含量隨總砷含量遞增;另一類以無機As(三價+五價)為主,含量隨總砷含量遞增。砷在米糠中含量比精米高出10-20倍,其次是糙米。因此去除了米糠的精大米砷含量較低。
其二是攪拌和溫熱水淘米。研究表明,用1:2的溫水淘米2次,結(jié)合攪拌可以去除砷。
其三是做稀飯吃干飯。英國科學(xué)家Andrew Meharg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蒸飯可去除部分砷,但不同米效果不同,水少(米水=1:2.5)難去砷,但水多(米水=1:6)效果顯著,對長粒米去全砷和無機砷分別達35%和45%。
因此有美國專家建議,用水米比6:1進行煮飯之后去除米湯。但倒掉米湯不符合國人飲食文化。還有建議用熱水淘米,60度熱水與大米6:1比例在鍋里快速攪拌2分鐘,再自然冷卻15分鐘,倒掉水再用常規(guī)程序做飯。
來自澎湃新聞thepaper.cn,作者陳能場系廣東省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近期文章推薦:
回復(fù)0901可讀:有機食品真的安全又營養(yǎng)嗎?
回復(fù)0829可讀:土壤是根本——對人類健康的反思與出路
回復(fù)0828可讀:【鳳凰周刊】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diào)查
回復(fù)0825可讀:大米鎘超標:誰為農(nóng)田污染負責
“土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