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_啪啪玩小处雏女_中文亚洲爆乳AV无码专区 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品爽爽 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遮挡_国产一区丝袜高跟在线_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桃

關(guān)注微信號xnz360hao 進入:
【土壤改良、科學種植、新農(nóng)資經(jīng)銷商】群

泰晤士河三文魚的消失及其教訓
2014-12-08   來源:新農(nóng)資360網(wǎng)   


  

1975年1月25日,《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刊登署名文章,題為“泰晤士河里的三文魚”(Salmon in the Thames)。


文章還配有一幅一個紳士模樣的人手抓三文魚的圖片,圖片右下方的一行字特別引人注目:1974年11月捕獲的一條8磅4.5盎司的三文魚是140多年來泰晤士河里出現(xiàn)的第一條三文魚。


140多年來,泰晤士河里第一次出現(xiàn)三文魚,這件事對倫敦人來說頗具新聞價值,甚至難以置信。因此,該文報道說,人們第一眼瞥見它的時候,似乎都不愿意相信,這條三文魚活得好好的。


當時,還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說法:蒂爾伯里(Tilbury)的那位洛·亞羅普(Lou Yallop)先生說,這是他在愛爾蘭捕獲的那條魚,因為他“不想吃它”,所以在他家里那個大冰箱里凍了一年之后,他就把它扔進這條河里了。

于是,至少有10位證人終究證實了這是一條會來回擺動的活魚,其中有些人還是資深人士,因而駁倒了亞羅普先生的說法。


這條三文魚是在西瑟羅克電站(West Thurrock Power Station)邊的泰晤士河里捕獲的,這里隸屬于英格蘭東部的埃塞克斯郡(Essex),系泰晤士下游河段。


因此,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動物部的阿爾文·惠勒(Alwyne Wheeler)先生看來,這里出現(xiàn)三文魚的蹤影證實,這條河的下游已很清澈,足以養(yǎng)活三文魚了。


不過,這位多年來一直監(jiān)測魚類洄游泰晤士河河口情形的惠勒先生卻又認為,除了這一點之外,這一捕獲并不具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上述報道不禁令人生奇:歷史上,泰晤士河里三文魚的存在狀況如何,它們到底經(jīng)歷過怎樣的變故?它們的變故是因為什么,又反映出什么問題?為什么惠勒先生既認為1974年在泰晤士河里捕獲三文魚說明這條曾經(jīng)曾被嚴重污染的河流已變得清澈了,又認為這一捕獲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呢?


這些問題顯然關(guān)系到上述報道所提時段內(nèi),也即“140多年來”在泰晤士河和整個英國所發(fā)生的某些變化及其影響,其中一個突出方面,就是泰晤士河的污染問題。


考察泰晤士河污染問題,認識其影響和危害,當然有很多的視角和維度。


因此,近三十年,關(guān)于泰晤士河污染的經(jīng)濟史、社會史和環(huán)境史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總的來看,現(xiàn)有的涉及泰晤士河污染問題的成果表現(xiàn)出了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其中的泰晤士河只不過是有關(guān)的社會沖突和政治斗爭的一種背景,抑或為這種沖突和斗爭提供場所的一個舞臺。


至于在這條河的污染和復原的故事中,本為故事主角的河中生物或物種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變故?它們有過怎樣的命運?對于這類事關(guān)人類生息的重要問題,已有的成果并未做出清晰、一貫的回答。


即便像比爾·勒金的《污染與治理:19世紀泰晤士河社會史》這一研究泰晤士河污染的專著,也是著重于考察社會政治進程和階級意識形態(tài)與環(huán)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分析醫(yī)務(wù)人員、環(huán)保主義者和政府如何界定和提煉新的城市—工業(yè)社會中的“污染問題”。


而勒金在探討泰晤士河污染問題時,采取的是一種對立的力量之間不斷沖突的社會政治分析框架,以至于他的著作看上去不啻是一部關(guān)于19世紀英國的利益集團在污染問題上對抗的歷史。


由于這種分析框架的聚焦點是與這條河流相關(guān)的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活動,在它所敘述的泰晤士河污染的故事中,人之外的其他物種或生物的命運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因此,它也就難以充分地揭示和分析泰晤士河污染的后果和影響。


要充分考察和認識泰晤士河污染問題,就必須突破現(xiàn)有的社會政治分析框架的局限。


對于史學工作者而言,這一突破的著力點,一定程度上在于如何理解作為自然力的河流本身的存在及其運動,這即是某種生態(tài)分析的框架。


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河流或河水不僅僅是人類賴以為生的一種資源,或一條供人類及其社會開發(fā)利用的交通和貿(mào)易航道。河流還是一種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aquatic ecosystem; aqua-ecosystem),它哺育著豐富的生命,并有自身的反映其狀態(tài)健康與否的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 bio-indicator,或簡稱指示生物,生物指標)。


對于英國的眾多河流來說,洄游其間的三文魚就是一個出入淡水和咸水兩種生境的重要物種,也是一個反映河水水質(zhì)是否優(yōu)良、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健康的有用的指示物。


英國的這些曾以三文魚洄游著稱的河流甚至獲得了“三文魚河”(Salmon River)的稱謂。


其中,209英里長的泰晤士河下游65英里的河段擁有三文魚洄游,泰晤士河三文魚還因其味道之鮮美,而被人們認為是英格蘭的上上品,這條河也因此成為人們心目中高貴的三文魚河。


泰晤士河三文魚命運的變遷,勢必關(guān)系著更大的變化態(tài)勢;透過三文魚之眼,也就可以揭示這條河流本身的狀態(tài)的變化及其影響等問題。


因此,本文試圖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也即通過泰晤士河里三文魚之命運的變遷加以揭示,以思考這一段歷史給人們的某些教訓和啟示。



一些英國人指出,自羅馬人統(tǒng)治的那個時代以來,三文魚洄游泰晤士河長達1500年;曾經(jīng)有一個時期,這里的三文魚十分之多,售價競低廉到六便士一大磅。


而關(guān)于三文魚洄游泰晤士河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1215年。


這一年,在英格蘭國王約翰與英國貴族所簽署的《大憲章》的一項條款中,三文魚洄游問題被提及。


具體來說,即是《大憲章》的第33條,它規(guī)定:“自此以后,除海岸線以外,其他在泰晤士河、美得威河及全英格蘭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設(shè)之堰壩與魚梁概須拆除?!?/p>


按照大西洋三文魚信托基金會(the Atlantic Salmon Trust)的研究主任、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作家理查德·謝爾頓(Richard Shelton, 1933-)的解釋,1215年的《大憲章》是英國保護大西洋三文魚的最古老的法律中的第一個,其中的第33條雖然不那么著名,但明確涉及對三文魚洄游的保護。


直到19世紀末,這一條款仍然有效。而這一條款連同后續(xù)的涉及泰晤士河三文魚保護的法規(guī)以及泰晤士河里三文魚捕獲記錄表明,從13世紀到18世紀末,泰晤士河三文魚漁業(yè)十分紅火。


僅1766年7月的某一天,送到比林斯蓋特魚類市場(Billingsgate market)的泰晤士河三文魚就多達130條;而捕獲長達1碼2英寸、重達16磅的三文魚,則為人津津樂道。


還有人說,他絕對記得1789年在拉勒安姆村(Laleham)⑨見到一條重達70磅的泰晤士河三文魚被人捕獲。


及至19世紀初,泰晤士河上三文魚漁業(yè)依然很繁榮。1861年,一位漁民在皇家三文魚漁業(yè)委員會(the Royal Commission on Salmon Fisheries)面前作證。


他陳述說,晚至1820年,在位于拉勒安姆村的泰晤士河邊,他常常能捕獲“幾百條”三文魚;在那里,一個坐在渡船上的男孩曾在一天之內(nèi)用魚竿釣起六七十條三文魚。


同一位證人還證實,他看到過“20條三文魚”在“沿著那段不到200碼長的河界”產(chǎn)卵后,就死在那里了。


另一位證人則遞交證據(jù)證明,1794到1814年間,在靠近特普羅(Taplow)(11)的波爾特船閘(Boulter's Lock),每年差不多有15到66條三文魚被捕獲。


1860年,有人發(fā)布了1794到1821年間在波爾特船閘和普爾(Pool)所捕獲的三文魚清單,其數(shù)字是483條,總重量是7346.25磅,每條魚平均重達15磅以上。


不過,這一時期年平均捕獲量是18條左右,與上述1766年的某一天就捕獲130條相比,這一數(shù)字在急劇下降,以至1821年喬治四世加冕典禮用餐想要三文魚而不得。


更為嚴重的是,泰晤士河里這一曾經(jīng)數(shù)量多、體量大的魚兒最終卻消失不見了。于是,在19世紀,有不少關(guān)于泰晤士河的“最后一條”三文魚的記述。


1857年,維多利亞時代的博物學家弗蘭克·巴克蘭(Frank Buckland, 1826-1880)首次出版《自然史的奇葩》(Curiosities of Natural History)。


他在書中提到,有一位名叫芬摩爾(Finmore)的渡夫,在因伊頓學子而聞名的索雷堡(Surley Hall)附近擺渡,是他捕獲了倫敦之上的泰晤士河里所曾見到的最后一條三文魚。


巴克蘭緊接著說道:“自泰晤士河上的這一物種的最后一條成為人類貪婪的犧牲品以來,40年已經(jīng)過去了。在索雷堡附近,有一個這可憐的魚兒最喜歡的隱匿處,那里最終被人發(fā)現(xiàn),它就注定要被毀滅了。”


巴克蘭還根據(jù)他的了解,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這“最后一條”三文魚最終如何落網(wǎng)的過程:


……于是,有一天,那隱匿處的四周被漁網(wǎng)圍了起來,漁民們對其捕獲信心十足,但是他們搞錯了。那三文魚忽然覺察到了人類的背叛,他儼然一條勇敢的、聰明的魚兒,縱身一躍,非但沒有落入網(wǎng)中——對這一點他太清楚不過了——反而正好越過漁網(wǎng),成功逃脫,至少有一段時間是如此。


幾天過后,他返回家園,想回到其隱匿之所。漁網(wǎng)又一次向他圍撲過來。


而這一次,有一張網(wǎng)被系在了撒在水中的那些漁網(wǎng)的軟木浮子網(wǎng)線上,同時通過一根繩子懸掛在了空中。那三文魚又一次突然出現(xiàn),又一次一躍而起。


他毫不困難地掙脫了水中的漁網(wǎng),但卻自然地落入懸掛在空中的那張網(wǎng)中。


他死了;雖然死得不光彩,但是他的遺骸卻得到了尊重,成為了“精美的菜肴,被端到一位國王面前”;因為它被帶給了當時住在弗吉尼亞湖村(Virginia Water)的這位國王,他以一幾尼一磅的價格給那位幸運的漁民,買下他捕獲的這條魚:幾小時的工作就掙了20幾尼啊!


巴克蘭的這段話已成為有關(guān)泰晤士河“最后一條”三文魚的經(jīng)典敘述。


其筆下的這條魚雖然“勇敢、聰明”,但終究還是敵不過人類的智慧,結(jié)果不免化作了國王的盤中餐、平民的糊口錢。


由于巴克蘭的這部著作首次出版于1857年,因此根據(jù)這一年份以及他所說的“40年已經(jīng)過去了”的追憶推算,那位渡夫捕獲這條魚的時間大約是1817年。


而恩里克·哈迪則說,巴克蘭描述的是在1833年“最后一條”泰晤士河三文魚如何在索雷堡附近的隱匿處落網(wǎng)的。


1883年,查爾斯·弗萊爾(Charles E. Fryer)撰寫《三文魚漁業(yè)》(The Salmon Fisheries)一書,作為這一年在倫敦舉辦的“國際三文魚漁業(yè)大展”(the great international salmon exhibition)的手冊而發(fā)行。


他在書中說到,泰晤士河上“最后一條”三文魚大約在1824年被捕獲。


而關(guān)于泰晤士河里“最后一條”三文魚被捕獲的時間和地點,還有另外的許多說法。


有人說,1812年在切斯維克小島(Chiswick eyot)和普特尼(Putney)之間捕獲的那條三文魚或許是最后的一條;


有人說,從泰晤士河游來的最后一條三文魚于1823年在芒肯島(Monkey Island)(20)被捕獲,并送給了住在溫莎的喬治四世;


有人說,他注意到泰晤士河里最后一條三文魚是在1833年6月被捕獲的;有人說,這條河里的最后一條三文魚大約在1860年被捕獲。


無論如何,喬治·萊斯勒(George Dunlop Leslie, 1835-1921)在《我們這條河》中再也沒有提到三文魚。


萊斯勒于1835年生于倫敦,是英國的一位風景畫和風俗畫家。他基于自己所見證的泰晤士河沿岸發(fā)生的變化而撰寫了這部著作,1881年首次出版。


在書中,他回憶了與他的兄弟和一位朋友在泰晤士河上第一次劃船的經(jīng)歷,當時他大約13歲,也就是1848年左右。


他在書里談到了很多東西,譬如那輪船碼頭,那討人喜歡的老市場;市場上有水果、金魚和大褐蝦,但是他沒提到三文魚。


在該書的第八章,他記錄了泰晤士河的自然史,其中著重提到很多種魚類、鳥兒以及其他物種等等,但根本沒有提及三文魚。


這樣,雖然英國人對于泰晤士河里最后一條三文魚到底于何時在哪里被捕獲各有說法,但是這魚兒最終從這條河里消失不見,卻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由于這并非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歷史事件,因此,對于泰晤士河三文魚到底消失于何時、何地的回答,顯然難以精確到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個地方。


世人也許永遠不可能確切地知曉三文魚在泰晤士河絕跡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但是可以說,在泰晤士河里棲息已久的這一物種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減少并最終消失的過程,直到19世紀四五十年代,它在這里絕跡了。



在泰晤士河里棲息已久的三文魚,最終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葉從這條河里消失不見,從而使得曾經(jīng)繁榮的泰晤士河三文魚漁業(yè)衰落并消亡?


對于這一問題,歷史上的英國人早就作出了種種思考,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從漁民方面而言,有人認為,因為他們?nèi)狈︱\,漸漸忘了給教會交納慣常的捕獲三文魚的什一稅,三文魚也就漸漸從泰晤士河里消失了。


這一看法讓人聯(lián)想到有關(guān)三文魚的一個宗教傳說。它說的是,在往昔,威斯敏斯特圣彼得修道院院長(the Abbot of St. Peter's, Westminster)主張有權(quán)征收倫敦市長大人管轄范圍內(nèi)的三文魚捕獲什一稅,并連續(xù)征收了幾個世紀;


其借口是,當圣彼得在威斯敏斯特以他的名字命名那里的教堂而使之得到尊崇的時候,他授予這座修道院征收這一捐稅的權(quán)利。


后來,漁民們慢慢忘記了這一條,因而也就影響了三文魚在泰晤士河里的出沒。


這一說法當然不足為信,不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紀部分英國人是如何憂慮和思考泰晤士河三文魚以及這一漁業(yè)之命運的問題的。


英國人的這一憂慮為時不短,遠的不說,至少在1758年,倫敦城市政官水務(wù)副手(Water Bailiff of the City of London)羅伯特·賓內(nèi)爾(Robert Binnell)在有關(guān)泰晤士河的描述中即明確地表達了這一點。


賓內(nèi)爾在分析泰晤士河三文魚漁業(yè)“主要是如何摧毀的”,或“造成泰晤士河這一漁業(yè)毀滅的這種巨大罪過的原因”時提及,“捕魚的時間、季節(jié)和方式不合法,所使用的漁網(wǎng)和工具不合法,因此總體上毀掉了這魚兒的卵、幼魚和魚苗”。


賓內(nèi)爾所提及的三文魚漁業(yè)被毀原因可以稱之為“過度捕撈”(overfishing)。


到19世紀,許多英國人認為,對于一些河流里三文魚捕獲量的減少來說,或許可以用“過度捕撈”加以解釋,但是很顯然,這并非泰晤士河里三文魚消失的原因。


譬如,查爾斯·弗萊爾說,“過度捕撈”,無論是通過正當?shù)氖侄芜€是通過不正當?shù)淖鞣?,其本身都不足以解釋我們的一些有三文魚的河流的衰竭,以及其他一些三文魚河流的徹底毀滅。


他在這里指的是泰晤士河。


他進而說道:“對貿(mào)易來說意味著生機的事物,對漁業(yè)來說則意味著死亡。在一時的熱情之中,這個民族以及公共利益的衛(wèi)士們徹底忘了三文魚;‘英格蘭的大江大河’(the 'grantz rivers d'Engleterre')被無法通過的堰壩分隔成一段段短促的流域,河水滯留不暢,在下游河道不再快速流動,以迎接到來的三文魚;盡管貿(mào)易表面上在國民眼前增加了,但水下的三文魚逐漸被窒息而亡。”


而巴克蘭則在弗萊爾之前描述說:“那位渡夫的看法是,三文魚不斷離開泰晤士河,不是由于那些輪船或者那河里的污水問題造成的,而是由于煤氣廠排放的污水造成的。他這么跟我們說的時候給出了理由,我們被說服了,于是就支持他的看法?!?/p>


像這樣,無論弗萊爾還是巴克蘭,他們都指出了泰晤士河三文魚消失的主要原因,即是貿(mào)易增長和工業(yè)生產(chǎn)對這魚兒的危害。


其實,早在1824年,調(diào)查三文魚漁業(yè)狀況的議會委員會已認識到三文魚與貿(mào)易和工業(yè)之間的絕望的搏斗。


該委員會在一份調(diào)查報告中指出:“在那些大商業(yè)城市所在以及工廠主的利益賴以帶來大量資本開銷的河流,就不要指望三文魚漁業(yè)會繁榮;當它可能出于這些原因而近乎消亡的時候,期待它在某時可能會恢復,這一點也許是異想天開。這種情況諒必很明顯,本委員會決不想提出有關(guān)它們的建議,這么做只能以失敗而告終?!?/span>


1860年,議會派出英格蘭和威爾士三文魚漁業(yè)皇家調(diào)查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the Salmon Fisheries of England and Wales),調(diào)查英國主要地區(qū)的三文魚漁業(yè)狀況。


翌年2月7日,該委員會的委員提交了“英格蘭和威爾士三文魚漁業(yè)報告”(the Commissioners' Report in the English and Welsh Salmon Fisheries)。


該報告揭示,在一些河流再也見不到三文魚了,在其他一些河流它們?yōu)l臨滅絕,還有一些河流其數(shù)量迅速下降。


其中,泰晤士河有5162平方英里的流域被堰壩和污染物毀掉了。


與此同時,這份報告強調(diào),“泰晤士河上的堰壩對那條河里三文魚滅絕的影響甚至比倫敦的污染物還要大。”


當討論污染時,它又進一步指出,至于某個城鎮(zhèn)的日常生活污水的影響問題,它對于魚兒的損害并不像一般想象的那么大,而最為致命的污染物則是煤氣焦油、石灰、鉛洗滌劑以及有毒物質(zhì),所有這些東西在每一條河里都是不容許存在的。


上述一些看法提示我們,在探究19世紀影響泰晤士河里三文魚棲息以至其絕跡的因素時,一方面,可以將它們歸為兩大類,即堰壩或水閘以及污染物;另一方面,需要對這兩大因素的具體影響或危害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


首先,是堰壩或水閘的影響。在泰晤士河上設(shè)堰筑壩從而妨礙三文魚洄游的問題早已出現(xiàn),前述《大憲章》相關(guān)條款的內(nèi)容即是證明。


這之后的幾個世紀里,這一問題因多方面的緣故有所加劇,并不斷有人談及。


譬如,生活在17世紀的艾薩卡·沃爾頓在1653年首版的《垂釣大全》中談到,貪婪的漁民設(shè)置堰壩與不合法的陷阱,妨礙了淡水中孵出的成群的三文魚魚苗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向大海返回,因而將它們成千上萬地毀掉了。


也有人指出,就泰晤士河以及諾森伯蘭郡的科克河(the Coquet)而言,經(jīng)漁業(yè)檢查員仔細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最初使得三文魚離棄它們的原因,是設(shè)立了無法通過的磨坊水壩(mill-dam)和水閘,因而切斷了三文魚抵達產(chǎn)卵場所的通道。


尤其是水閘,在18世紀后半期和19世紀初,經(jīng)由議會通過的為確保泰晤士河通航以大力發(fā)展貿(mào)易的一些泰晤士河航行條例(the Thames Navigation Acts)建立起來,它們毫無疑問是導致泰晤士河三文魚消亡的主要原因。對此,1858年W·懷特先生在其著述中確然地說道:


以前,夏日的夜晚,沿泰晤士河邊散步,從桑伯里(Sunbury)(36)往上到溫莎(Windsor),你會看到許許多多碩大的三文魚從柳條依依的河中小島旁跳出水面,或嬉戲,或飛騰。


現(xiàn)在,船閘和堰壩那么不科學地建了起來,因此,即使三文魚會沖破險阻穿過水潭,它們進一步往上游動也將因這些糟糕的人工建筑物而徹底受阻。


這些說法所揭示的問題是,泰晤士河上不斷建設(shè)的大大小小的人工建筑物日益嚴重地阻塞了三文魚的洄游通道,因而成年的三文魚難以輕松地從大海游回淡水故地,產(chǎn)卵、孵化;即使它們英勇地做到了這一點,它們孵化出的魚苗也難以自在地從河流返回咸水家園,成長、壯大。


這一局面,對于泰晤士河里三文魚種群的生存來說,的確具有致命的影響。


然而,有一點必須明確,這些堰壩和水閘大都位于倫敦之上的泰晤士河河段。



譬如,1788和1789年所建的本森閘(Benson Lock)和德伊閘(Day's Lock)都位于牛津郡,1812年所建的克里夫頓閘(Clifton Lock)同樣位于該郡之內(nèi)。


因此,它們對于三文魚洄游的妨礙也只是發(fā)生在倫敦之上的泰晤士河上游流域。而前文所說的到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三文魚在泰晤士河里絕跡,指的是整條河流都不見這一魚類之蹤跡的情形。


這樣,就倫敦之下的泰晤士河下游流域而言,三文魚的消失,就不能僅僅歸咎為堰壩或水閘等人為的障礙物的影響了。


究其根源,還必須重視時人一再論及的污染物的危害問題。


這不僅包括泰晤士河沿途城鎮(zhèn)日常生活污水排人的危害,而且包括沿途廠礦企業(yè)所產(chǎn)生的廢棄物傾倒的危害;對于泰晤士河三文魚的消失來說,后一方面的危害尤甚。


當然,污染物對三文魚危害的呈現(xiàn),也與這一物種自身的生活習性緊密相關(guān)。


三文魚是一個“十分苛嚴”的物種,它遵循著洄游魚類的遷徙模式,要經(jīng)過異乎尋常的喂養(yǎng),并在咸水中生長、成熟。


之后,成魚回到淡水溪流產(chǎn)卵;在那里魚卵孵化,魚苗經(jīng)由幾個明顯的階段發(fā)育成長。


而三文魚對產(chǎn)卵環(huán)境之要求的嚴格,從美國生物學家和自然作家丹尼爾·波特金(Daniel B. Botkin)(39)的一段描述中可以窺見一斑:


一條三文魚會將卵產(chǎn)在淺水溪流的礫石河床上。它所要求的條件是嚴格的,因此三文魚十分苛嚴。


雌魚會仔細地選擇產(chǎn)卵的場所。她倒豎著,垂立于河水之中,用力地擺動尾巴,并檢查礫石河床,由此測試礫石河床的質(zhì)量。一定要那種剛剛好的礫石河床;疏而不密,足以騰出空間讓水暢流,以便將氧氣帶給魚卵,但又不過于疏松,這樣河床在洪水季節(jié)或高水位期間就不易垮塌;一定要有大小合適的空間,那河床至少必須是其身長的三倍。


一旦她認為那礫石正是所理想的那種,她就會產(chǎn)卵。由此可以理解,對三文魚來說,19世紀的泰晤士河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一方面,由來已久尤其是18世紀末以來大量建設(shè)的堰壩或水閘之類的人為障礙物嚴重阻擋了三文魚的通行,使之日益從產(chǎn)卵河段被阻塞開來;


另一方面,這一時代來源甚廣的大量污水和廢棄物源源不斷地排入泰晤士河,耗盡了河里的溶解氧,使三文魚喘息困難,并逐漸在整條河里“被窒息而亡”。


這兩方面所反映出的一大問題,即是泰晤士河三文魚所需的淡水生境遭到了破壞。


于是,19世紀后期以降,盡管處于溯河產(chǎn)卵期的三文魚幾乎年年出現(xiàn)于泰晤士河河口,但是由于這條河一直處于被堰閘段段分隔和嚴重的污染狀態(tài),這魚兒也就難以重新溯河而上,它們已找不到回歸出生故地的路途了。



在19世紀的英國,像泰晤士河所發(fā)生的三文魚消亡的例子決不在少數(shù),在上述的三文魚漁業(yè)皇家調(diào)查委員會的委員們所巡查的每一條河流里,三文魚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三文魚在與人類的貿(mào)易和工業(yè)之戰(zhàn)中最終敗下陣來,這一變故顯然具有多方面的意味,因而反映出了不小的問題。


對于三文魚這一物種本身而言,這無疑是一場莫大的悲劇,因此理查德·謝爾頓不無惋惜地說道:


“在其漫長的進化史上,作為一個物種的大西洋三文魚的存在,有史以來第一次再也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了?!?/p>


而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早已表達了他們對于這一結(jié)果的思考;譬如巴克蘭十分懊悔地嘆曰:“可是,唉!泰晤士河里的三文魚現(xiàn)在竟然像毛里求斯島上的渡渡鳥一樣滅絕了。”


誠然,在今人看來,19世紀中葉泰晤士河里三文魚的絕跡,與17世紀末毛里求斯島上渡渡鳥的滅絕并不一樣,因為后者體現(xiàn)的是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的徹底滅絕,而前者體現(xiàn)的是一個物種在某些地方的暫時消亡,但巴克蘭的慨嘆清楚地說明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對這種變故的嚴重性已經(jīng)有了清醒的認識。


畢竟,因設(shè)堰筑壩以及建立水閘而妨礙洄游魚類遷徙的現(xiàn)象古已有之,但是像泰晤士河上所發(fā)生的因河水變臟有毒而危及河中物種生存的變故卻是曠古未聞。


而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三文魚在泰晤士河絕跡的時刻,恰恰是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其經(jīng)濟大力發(fā)展、社會根本轉(zhuǎn)型并最終進入城市—工業(yè)社會的重要關(guān)頭。


這一亡一興、兩大變化的重疊,決非歷史的巧合和偶然,而是工業(yè)革命催生的新的工業(yè)文明之于自然和社會等方面的不同影響的具體體現(xiàn)。


泰晤士河三文魚在堰壩或水閘以及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下消亡,突出地體現(xiàn)了新興的工業(yè)文明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及其結(jié)果。


堰壩或水閘自古有之,它們的設(shè)立,長期以來對三文魚的洄游和生存一直是一種威脅,但是,因河流污染使得三文魚消亡的災(zāi)難加劇并實實在在地發(fā)生,則是人類進入工業(yè)社會之后的新問題。


因此,這種災(zāi)難提示我們應(yīng)該全面地看待工業(yè)革命的后果和影響。


一般認為,發(fā)生于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國工業(yè)革命首先是一場技術(shù)和生產(chǎn)力的革命;自19世紀中期以來,它一直被視為世界歷史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恩格斯、湯因比(Arnold Toynbee, 1852-1883)、芒圖(Paul Mantoux, 1877-1956)等人的著作對此有過深入的分析。


而新技術(shù)的應(yīng)用、工廠的擴展以及由此而來的生產(chǎn)和消費的增長,還有人口及其密度的增大,不僅帶來了生產(chǎn)力的飛躍,而且造成了廢棄物的飆升。


對于這種因果關(guān)系,1902年英國化學學會會員、河流檢察總長W.內(nèi)勒在一份指導如何防治河流污染的手冊中作了明確的闡述,他說道:


大約在三四十年前(48),也即蒸汽機、鐵路和遠洋輪船給英國工業(yè)帶來巨大推動力之后不久,問題開始出現(xiàn)了。


1851年大博覽會之后,當國家對它在科學和技術(shù)上的長足進步大喜過望,當它已不再將1830年的進出口、財政收入、人口、資本投資等與1850年作比較的時候,有人即認為,產(chǎn)量的增加意味著會引起反對的廢渣的增加,人口的增長也造成了同樣的結(jié)果。


正如內(nèi)勒所認識到的,工業(yè)革命催生了一種新的經(jīng)濟秩序,它所帶來的產(chǎn)量增加和人口增長也意味著更多的物質(zhì)消耗和廢棄物的產(chǎn)生。


這些廢棄物,包括廢水、廢渣等等,被人們源源不斷地排入流經(jīng)城鎮(zhèn)的河流并向下游轉(zhuǎn)移,在19世紀的英國造成了河流普遍被污染的后果。


從泰晤士河的情況來看,1866年有關(guān)泰晤士河污染的一份官方調(diào)查報告明確記載如下:


泰晤士河從克里科雷德(Cricklade)到大都市排水系統(tǒng)端點這一段河道,因沿途城鎮(zhèn)、村莊和一座座住房所排放的污水不斷注入其間,河水總是污濁不堪。


有不少的造紙廠、制革廠等工廠企業(yè)的廢水也流入了這條河。


不僅流入泰晤士河的地表水未經(jīng)任何清污處理,而且各種動物的尸體漂浮而下,直至腐爛靡費。


這一區(qū)域的所有污染物,不管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全都注入了這條河;同樣是這一河水,在受到如此嚴重的污染之后,卻又被抽取,用沙過濾后,輸入這座大都市供家庭使用。


不僅如此,與先前的廢棄物相比,19世紀工業(yè)時代傾入泰晤士河的廢棄物的成分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


早在1828年,英國科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外科醫(yī)生約翰·博斯托克(John Bostock, 1773-1846)在一份題為“論泰晤士河水的自凈”的報告中,就對此作了細致的分析;他說道:


通過適當?shù)臏y試,發(fā)現(xiàn)水中含有石灰、硫酸、鹽酸和氧化鎂。還有氧化鋁和鉀肥的痕跡,但檢測不出氨、硫或鐵。


而石灰、氧化鎂、硫酸和鹽酸等所有這些成分,比先前檢測的泰晤士河水標本里的含量都明顯地多得多。


緊接著,博斯托克以10 000個顆粒為單位,算出了這幾種物質(zhì)各自在其中的具體含量。


就這樣,博斯托克不僅指出泰晤士河水中含有大量的諸如動物尸體、腐爛植物以及木頭之類的有機物,而且識別出其中含有許多有毒的易溶于水的新的無機化學物質(zhì)。他認為,正是各種各樣的有機物和新的無機物的混合,使得泰晤士河處于“極其污濁、腐臭不堪的狀態(tài)”。


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泰晤士老爹”以一副“臟兮兮”的模樣存留于世人心中。


其結(jié)果,使得河里的眾多生物和物質(zhì)受到了這一糟糕狀況的侵害。對此,《龐奇》(Punch)上的一首詩作了如下的描述:


污水和著屠宰廢,害死我的香睡蓮。


特丁頓閘到諾爾,天鵝日益不鮮亮,再不愿來水中逛。


百鳥棄我河岸飛,唯有雀兒戀我長。


莎草悉受污水泡,巖礁盡被污水包。


污水灌滿我浴缸,眼睛鼻子全遭殃,雙眼失明鼻不靈。


發(fā)臭蒸騰加悶熱,此乃聲聲怎了得!


該詩文所提及的動植物和其他物質(zhì)包括睡蓮、天鵝、鳥兒、莎草、巖礁等,它們與三文魚一樣,無一不成為泰晤士河污染的受害者。


由此可見工業(yè)經(jīng)濟之于河流等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從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在涉及危害三文魚的污染物時,為什么芬摩爾的那位渡夫特別強調(diào)“煤氣廠排放的污水”、三文魚漁業(yè)皇家調(diào)查委員會特別強調(diào)“煤氣焦油、石灰、鉛洗滌劑以及有毒物質(zhì)”等最為致命。


就這樣,泰晤士河三文魚因人類的生產(chǎn)和貿(mào)易發(fā)展所導致的河流污染而消亡。


這一重大的歷史變故,固然是這一物種本身的悲劇,但這一變故的悲劇意味絕不僅僅如此。


由于三文魚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因此這一物種的消亡也就影響了英國人的生計、日常生活以及業(yè)余愛好。


不僅如此,從上述詩文的內(nèi)容中也可以看出,人類自身同樣飽受著泰晤士河污染的侵害。


這正如英國社會史學者安東尼·沃爾所評論的:


“工業(yè)增長和排污系統(tǒng)的發(fā)展使許多河流變成了公共下水道或令人惡心的濁溪,氣味惡臭,傷眼刺鼻,對魚兒有害,對人有毒。”


的的確確,危及三文魚生存的河流污染同樣威脅著英國人自身的生命和安全,19世紀疫病流行、“大惡臭”(the Great Stink)的出現(xiàn)以及愛麗絲公主號災(zāi)難(Princess Alice Disaster)的發(fā)生,充分地反映了這一點。


從疫病來看,19世紀霍亂、腹瀉和傷寒等流行病肆虐英倫,僅僅霍亂在倫敦就先后于1831到1832年、1848到1849年、1853到1854年以及1866年發(fā)生了四次,它們在那里共造成了大約40000人的死亡。


當時,英國人已認識到霍亂頻發(fā)與水污染和河流污染的關(guān)聯(lián),譬如內(nèi)科醫(yī)師約翰·斯諾(John Snow, 1813-1858)在《論霍亂的傳染方式》一書中即闡明了這一看法,他還特別分析了因泰晤士河河水污染而促使霍亂傳播的問題。


“大惡臭”指的是1858年夏天在倫敦發(fā)生的因排放到泰晤士河的生活垃圾未經(jīng)處理而臭氣熏天以至傷人害物的事件。


事件發(fā)生期間,“在河邊作業(yè)的人員出現(xiàn)了惡心、腹痛、喉嚨痛、頭昏和暫時的失明”;成千上萬條魚突然死亡;河岸邊的社區(qū)腹瀉流行;議會的工作甚至都一度受到了影響。


愛麗斯公主號災(zāi)難則是1878年9月3日在泰晤士河中發(fā)生的一艘名為愛麗斯公主號的游輪與一條運煤船相撞以致500多人死亡的事故,事故地點位于倫敦橋(London Bridge)之下的貝津(Baking)和克羅斯尼斯(Crossness)的下水道出口附近。


游輪的右舷一側(cè)被撞,斷成兩截,4分鐘內(nèi)迅速下沉。這一事故被視為環(huán)境災(zāi)難,因為在事故發(fā)生前一小時,每天兩次排放的75000000加侖(340000立方)的未經(jīng)處理的污水,剛剛從這兩個下水道排水口排出,于是人們認為污染嚴重的河水造成了在事故發(fā)生處落水的那些人的死亡。


這一戲劇性的事件和死亡人數(shù)使得泰晤士河的污染狀況廣為人知。


對于泰晤士里三文魚的絕跡以及上述的種種災(zāi)難,我們不妨概括為“魚殤,人亡”;它們的發(fā)生,凸顯出河流污染到底會有多么大的危害,以至英國人自己不得不坦承,“由于我們的城市和工廠所產(chǎn)生的垃圾的毒害,我們的河流被毀,它們對于魚類生命極其有害,對于其他所有生命毫無價值抑或充滿危險,這是多么荒唐的事。




為減輕上述荒唐之事的不利后果,并盡可能地在特定的生長區(qū)內(nèi)恢復或增加三文魚種群,自這一魚類在泰晤士河絕跡以及在英國的其他河流減少以來,英國人做出了許許多多的努力,甚至包括在世界其他地方培植這一物種的嘗試。


譬如1867年,弗蘭克·巴克蘭在領(lǐng)受內(nèi)政部(the Home Office)之命,出任三文魚漁業(yè)檢察員后,很快便組織力量,將包括三文魚在內(nèi)的生長快速的淡水魚種引入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或澳大利亞這些英帝國的新領(lǐng)地,以圖增加國內(nèi)的魚類供應(yīng)。


于是,一箱箱冰藏的魚卵被裝上船,漂洋過海運送到南半球,投放到最潔凈的河流之中。(64)然而,在那些地方,當歐洲的鱒魚魚種安然生長時,大西洋三文魚魚種卻徹底失敗了。


這魚兒向北行進、適于冷水的基因稟性,使得它們根本無法適應(yīng)水溫溫和且有鯊魚出沒的南太平洋的廣闊區(qū)域。


與此同時,在英國國內(nèi),巴克蘭巡視全國各地小型的三文魚孵化場,并與其他的熱心者一起,不斷在泰晤士河進行放養(yǎng)三文魚育苗的試驗。


由于這一試驗屢屢失敗,而且人們認識到試驗失敗的原因主要在于泰晤士河河水的糟糕狀況未能有效地緩解,因此,為清理因工業(yè)污染三文魚已然消失的河流而奔走游說,使泰晤士河等眾多河流恢復生機并再次成為三文魚河,成為了像巴克蘭那樣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眾多自然愛好者以及其他各方人士努力的目標。


這樣,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以及各方面力量的推動,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最終被提上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政治的議程。


1866年的《泰晤士河航行條例》(The Thames Navigation Act, 1866)即以嚴厲的懲罰規(guī)定,禁止向泰晤士河或3英里內(nèi)任何與之相通的河道直接或間接排入任何新的污水或其他任何令人作嘔的或有害的物質(zhì)。


十年后,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即《1876年河流防污法》(the Rivers Pollution Prevention Acts, 1876)終于出臺,從而開啟了治理河流污染的專門立法的進程。


至于對泰晤士河污染的治理,英國人尤為用心和努力,從立法指導、行政協(xié)調(diào),到工程建設(shè),相關(guān)舉措不一而足。


這是因為他們開始認識到,作為一個民族應(yīng)得聲譽中的最大的污點,莫過于有那么多的河流竟然變成了污水溝;


如果倫敦以及坐落在泰晤士河邊的其他城市能夠?qū)⑺鼈儑业倪@條河恢復到曾經(jīng)有過的潔凈狀態(tài),那么,它們肯定可以期待,利茲、紐卡塞爾、格拉斯哥、都柏林以及其他上百座城市也會做到這一點。



上述的治污努力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投入了很多金錢,二戰(zhàn)后尤其如此;僅僅在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出現(xiàn)三文魚之前的15年,就投入1億英鎊來清理這條河流。


這15年清理泰晤士河的努力和金錢投入,主要是由大倫敦市議會(Greater London Council,縮寫GLC)和倫敦港務(wù)局(Port of London Authority)協(xié)調(diào)進行的。


當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現(xiàn)三文魚并引起公眾興趣之后,在一般人看來,這條河流似乎有望恢復三文魚洄游,而這可能意味著上述努力所取得的最大成就。


但是,正如本文開篇所提及的,像惠勒先生那樣的專家則認為,1974年在泰晤士河下游捕獲一條三文魚并不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它只不過證實了這條河的下游現(xiàn)在很清澈,可以養(yǎng)活三文魚。


但由于這里沒有了這一物種的原種(native stock),個別出現(xiàn)的這條魚一定是誤打誤撞闖入這條河的。


自19世紀前半期的20年間三文魚洄游因污染被毀,在后來的歲月里,一直不見三文魚向泰晤士河上游洄游,以抵達產(chǎn)卵場所,也就不見幼魚返回大海。


要使三文魚重新洄游泰晤士河,就必須在這條河里重新放養(yǎng)三文魚。


而重新放養(yǎng),以及為便利三文魚通過而清除所有的障礙物,這樣的做法太昂貴了,因此三文魚再一次洄游泰晤士河是希望渺茫的。


盡管如此,在泰晤士河水務(wù)局(The Thames Water Authority)工作的那位“漁家兒女”休·費什(Hugh Fish)先生卻依然滿懷希望;


他認為,一旦他們英國人對泰晤士河下游的水質(zhì)以及水流的力量感到十分滿意,他們就可以料想(這魚兒)是有可能會靠近的。


果然,1974年之后泰晤士河里又多次出現(xiàn)三文魚的蹤跡,1975到1978年間至少見到三條以上。=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當泰晤士河水質(zhì)得到很大改善的時候,英國人在這里開展了一項令人矚目的旨在這一流域恢復三文魚的規(guī)劃,將三文魚投放到泰晤士河的多條支流。


這一工作最初取得了成功,20世紀80年代后期,每年有幾百條三文魚洄游泰晤士河。


但是,近年來,洄游泰晤士河的成魚數(shù)量再一次急劇下降,2005年降到最低點;這一年這里沒有三文魚捕獲記錄。


為此,由安德魯·格里菲斯(Andrew M. Griffiths)——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分子生態(tài)學和進化小組的專家所領(lǐng)導的團隊,對泰晤士河里有標記的和沒標記的兩類三文魚進行了追蹤研究。


他們不僅鑒別了2005年以來上溯泰晤士河的沒標記的野生成年三文魚的來源,而且明確了影響三文魚洄游的環(huán)境條件,這與水溫、溶解氧和流量特別有關(guān),從而揭示了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6年洄游泰晤士河的成魚數(shù)量再一次下降的原因。


這是因為1989到2006年污洪(storm sewage)的排放量顯著增大,由此大量的含高生物需氧量的物質(zhì)被釋放到泰晤士河感潮河段,這有可能降低了河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并阻礙了魚類的洄游。


此外,水流量低也可能是影響魚類遷移的一個重要障礙。而2005年這里之所以沒有三文魚的記錄,可能是因為流量低、水質(zhì)差的相互作用,阻止了三文魚溯泰晤士河而上。


上述研究所得出的一個明確的結(jié)論是:2005-2008年上溯泰晤士河的沒標記的野生成年三文魚并非來源于投放到這條河的外生魚種,它們主要是從英格蘭南部的其他河流游來的,這意味著這一魚類有可能在它們已絕跡的河流里開啟自然地再移生(recolonisation)的過程。


不過,該研究同時也特別強調(diào),如果在河流通航、物種棲息地與河水水質(zhì)方面沒有相應(yīng)的改善,長期放養(yǎng)的做法將是徒勞無益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三文魚的保護戰(zhàn)略,就像對其他大多數(shù)生物的保護一樣,應(yīng)該致力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及其持續(xù)性的恢復,而不是這種頂級物種及其直接棲息地的恢復。


惟其如此,三文魚種群似乎才有可能會自然地恢復。


無論如何,上述結(jié)論多少給那些一直期待三文魚洄游泰晤士河的英國人帶來了希望。


因為三文魚的歷史變故始終纏繞在垂釣者和其他英國人的“破碎了的夢”中,他們相信,總有一天三文魚會洄游泰晤士河,譬如1838年建立的泰晤士河垂釣保護協(xié)會(The Thames Angling Preservation Society)就秉持這樣的信念。


如今,格里菲斯等科學家的研究結(jié)論,讓人看到了堅守這一信念的力量。


而他們在研究中強調(diào)的那些方面,則深刻地揭示了在泰晤士河恢復三文魚種群的力量之源,這即是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之功能的持續(xù)性的恢復。


他們在表述這一思想時,還參照了2010年9月英國環(huán)境、食品和農(nóng)村事務(wù)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DEFRA)發(fā)布的一份考察報告的核心觀點。


這份報告是由生物學家、約克大學教授約翰·勞頓爵士(Sir John Lawton)領(lǐng)導的研究小組在接受該政府部門的委托后所做并提交的,其核心觀點凝結(jié)在“給自然騰出空間”(Making Space for Nature)這一主題之中,旨在為促進“生態(tài)英格蘭”(ecological England),尤其是“綠色長廊”(green corridors)的建設(shè)思慮、謀劃。


對于這一報告中的核心觀點,格里菲斯領(lǐng)導的團隊在跟蹤研究泰晤士河三文魚恢復規(guī)劃的結(jié)果時特別予以強調(diào),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給自然騰出空間”,樹立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理念,已然成為當代英國人關(guān)于如何開展包括河流保護在內(nèi)的自然保護的共識。


至此,我們看到,從19世紀為了貿(mào)易和生產(chǎn)而利用河流等自然環(huán)境,并“徹底忘了三文魚”,到今天為了人類和自然的福祉而保護自然,并強調(diào)“給自然騰出空間”,其間英國的發(fā)展模式及其思想認識經(jīng)歷了很大的變化。


曾幾何時,英國因在人類歷史上率先進行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和第一個工業(yè)化社會,從而迎來了工業(yè)繁榮、商貿(mào)發(fā)達和人口劇增的局面。


包括泰晤士河在內(nèi)的眾多自然水體,不僅作為運輸貨物的商貿(mào)航道得到了充分的開發(fā)利用,而且作為消納廢棄物的藏污納垢之所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就在人類的有意利用和無意加害之間,像泰晤士河這樣的令英國人自豪的“高貴的河流”,不免成為了公共的污水溝。


其結(jié)果,即是河流本身的生命力的枯萎和眾多水生生物的消亡。到頭來,英國人自身也為之付出了“命喪黃泉”的慘重代價。


今天,我們翻開英國環(huán)境史上這沉重的一頁,再敘泰晤士河“最后一條”三文魚如何落網(wǎng)的故事,揭示歷史上這一繁盛的物種曾經(jīng)如何在堰壩和污染物這兩大“殺手”的合謀之下而亡,由此透視河流污染的嚴重后果,其意義不僅在于提示人們?nèi)绾慰创I(yè)革命開啟的工業(yè)文明的歷史影響,而且在于啟發(fā)人們?nèi)绾螐倪@一歷史及其影響中總結(jié)并汲取教訓。


就此而言,格里菲斯等科學家所參考并強調(diào)的“給自然騰出空間”的理念,不啻是英國人積極反思之前的不當發(fā)展及其問題并汲取那段歷史留下的教訓的體現(xiàn)。


從中,既可以看到像英國這樣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方面的大趨勢,又可以看到它們在環(huán)保方面的新思路。這對于我們?nèi)绾嗡伎己蛯Υ陨懋斍暗膯栴},尤其是在利用自然發(fā)展經(jīng)濟以惠及民眾的同時,如何考慮自然本身的需要,為自然留出空間,增強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意識,是有著啟發(fā)意義的。


譬如它可以啟發(fā)我們深入考問并探究,在有關(guān)政府部門提出的“河湖水系連通”治水方略,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水生生物的生存、瀕危物種的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存在等等方面,到底占有多大的分量?


作者附言:本文系2013年6-8月本人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雷切爾·卡森環(huán)境與社會研究中心(Rachel Carson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Society)開始撰寫的項目書稿的第一章的主要部分。這一項目題為“臟兮兮的‘泰晤士老爹’:1840年代到1980年代泰晤士河的污染與治理”,旨在研究和講述泰晤士河是如何從嚴重污染狀態(tài)中恢復生機的。這被當代人視為一個不同凡響的故事,在現(xiàn)如今全球淡水資源短缺的背景下具有重大意義。感謝慕尼黑大學教授、慕尼黑大學雷切爾·卡森環(huán)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毛赫(Christof Mauch),以及該中心聯(lián)合主任、慕尼黑大學教授、德意志博物館研究主管赫爾穆特·特里施勒(Helmuth Trischler),因為他們的選擇,我才能成為卡森研究員(Carson Fellow)。為此,也要感謝美國環(huán)境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海外文教專家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侯深博士的推薦和支持。還要感謝卡森中心工作人員,包括那些做兼職工作的圖書資料員,因為他們的幫助,我得以及時借閱許多圖書資料,從而能順利地從事項目研究和書稿寫作。



來源:南京大學學報 作者梅雪芹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期文章推薦:

回復1127可讀:人民日報:環(huán)境污染相關(guān)疾病死亡率持續(xù)上升

回復1124可讀:果蔬農(nóng)藥殘留多寡與什么有關(guān)?

回復1119可讀:為什么蜜蜂會逐漸消失

回復1113可讀:讓農(nóng)業(yè)回歸自然,是時候了





本文鏈接http://changxiangtd.cn/202-162227-1.html

標簽:土壤觀察 教訓 及其 消失 三文魚 泰晤士河

上一篇:【新聞】公民科學家助力從土壤中尋找新抗生素行動
下一篇:農(nóng)業(yè)部官員談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污染狀況不斷加劇,慎言“產(chǎn)業(y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