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講堂:儒佛道三家都非常重視悟性
開示:凈因法師
開示視頻(wifi下觀看):
文字實錄:
凈因法師:所以我講的這種悟性,剛才我們看到了,這種悟性是成佛的耕犁。什么叫成佛?你真正了解道理,你必須由理性的,邏輯的,最后慢慢走入到悟性的思維中去,沒有這種悟性,很難把外在的,或者千百年來人類文化的智慧吸收進(jìn)來,你可以說它,但不一定是你的,你知道了寶貝,你也看到了寶貝,但那個寶貝不是你的,怎么樣能夠使這種千百年來形成的這種無價之寶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呢?特別是人類這種智慧的遺產(chǎn),那就是要悟性的,沒有悟性你拿不走任何東西的,我認(rèn)為悟性是一種成佛的耕犁。很多人說悟性到底是什么?我看了有一個小故事,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這個是真人真事聽說,他是指美國一家福特汽車公司,大型機(jī)器壞的,請專家來修,專家在機(jī)器旁轉(zhuǎn)一個圈,然后在機(jī)器某一個部位打一個叉,告訴把里面細(xì)線去掉16圈就可以了,收費(fèi)一萬美元。別人有一點抱怨,你什么也沒有干,就是在那轉(zhuǎn)了一個圈,打了一個叉,就收一萬美元太貴了,你們覺得貴嗎?那個人說了一句話,你真的不知道的,其實這個叉叉只值一美元,但是你知道在哪兒打這個叉叉,那個值9999美元。同樣的邏輯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在這個社會里都想人活的自在一點,瀟灑一點,快樂一點,開心一點,有智慧一點,超人一點,到底從哪兒入手,這個是一種悟性,應(yīng)該從悟性入手非常重要,從心入手。
我們很多人有點不服氣,特別是神秀的弟子不服氣,六祖慧能是一個打柴的,大字不識幾個,目不識丁,最后五祖弘忍把衣缽傳給砍柴的樵夫,到今天有人不服氣,把他當(dāng)做傳奇。問題來了,六祖慧能為什么成為六祖,這一個跟獵人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以后,他第一次到廣州光孝寺,以前叫法性寺。還記得嗎?風(fēng)動,帆動,仁者心動,還記得這個故事嗎,這是說風(fēng)吹帆動,大家爭論說是風(fēng)動還是帆動,最后六祖慧能說是仁者的心動。所以說仁者的心動并不很難,真正難的宇宙天地萬物,最后都是由心,受心的影響,真正人的快樂是從心里面發(fā)出的,你心里面怎么樣認(rèn)識事物,這才是一種快樂的根源,這是一種悟性,這一種才是真正的要耕耘的。所以我認(rèn)為,所有的無論是佛家里面的智慧,還是傳統(tǒng)文化,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我認(rèn)為都必須用悟性這種耕犁慢慢去體會吸取,最后把它變成生命的一部分。這樣我還可以想再往前推一點的,有形有象的,普普通通的這樣的一種思維它是有限的,真正人類的大智慧,真正生命的最高的這一種思維,他是無形無象的,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還是道家,那么都最后都會走入到悟性的思維,用悟性來感悟人生最高的那種智慧。
我這跟大家先打一個比方,我們常常講,儒家講仁、義、禮、智、信對吧,倫理道德的準(zhǔn)繩,做人的準(zhǔn)繩,下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仁,什么叫禮,仁義禮智信的禮,誰能幫我解釋一句話兩句話。什么叫禮?先生。(用戶發(fā)言)所以我想剛才說明一個問題是什么呢?如果你張口說你就是叉叉,全是錯的,因為我講的是悟性思維,真正的禮沒辦法講清楚的,沒有絕對的禮存在,要走入悟性的思維。再問你一個問題,我們常常講一個男孩看到一個女孩,他就喜歡,你覺得他境界很差嗎?不知道,你不敢說是吧,應(yīng)該講他境界沒有差不差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類愛美之心不應(yīng)該受到譴責(zé),下面問題就來了,有一句話叫“發(fā)乎于情,止乎于禮”,有這句話吧,這就叫倫理,這就叫道德?!鞍l(fā)乎于情,止乎于禮”,你喜歡一個美好的事物沒什么錯誤,但你的行動必須止于禮?,F(xiàn)在你知道“禮”是什么意思了,你說不出來,但是你知道,這就叫悟性。
道家其實對這種悟性也是非常重視的,從某種意義上。老子的老師叫常樅,他臨終時候老子過來看他,老子到了以后,他把嘴張開,老子說,老師我這一輩子跟你學(xué)了很多東西,最后遺教能不能教教我,他老是就老張著嘴,一句話不說,老子覺得有深刻的道理就進(jìn)去看,老人家太老了,牙齒都沒有一個的,什么也沒有,老子說老師你叫我看什么,你嘴里一顆牙都沒有,什么都沒有。老師又叫他看,然后又看,又沒有,最后他老師告訴他,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堅硬的是牙齒,最軟的是舌頭,最軟的能保存下來,最硬的沒了,這就是讓你去參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剛。上善若水,你要真正去理解做人要像水一樣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人的文化扎根于儒家我真不這么認(rèn)為的,我還是認(rèn)為扎根于可以說道家,不是道教,是道家。更說明中國的文化我的直覺告訴我好像是水的文化,中國人很多人像水一樣,特別男人也像水一樣,明明心里有意見,他偏偏說沒有,明明想要,他偏偏說不要,黏黏糊糊,中國人性格好像是謙虛,叫你難受,外國人看的別扭的很,他就不知道中國人是一種水文化,水的文化用的好叫以柔克剛,用不好黏黏糊糊,也需要悟性,好好去用的。道家里最高的智慧包括善,上善若水,都是靠領(lǐng)悟的,不是真正告訴你是什么。當(dāng)我們走到佛家時更厲害了,叫你直接去領(lǐng)悟,比如說空,比如說中道,空、中道這樣的概念,如果哪一位教授跟你談什么叫空,講了半天什么叫空,怎么講都不對的,因為走到言語道斷的程度,只能去領(lǐng)悟你才能感受到它,如果你不用心去領(lǐng)悟,很難的。所以佛家里常常一旦講到這些的時候,就講故事,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佛陀是講故事的老祖宗,中國禪宗的祖師叫公案,公案有一萬七千多個,有些道理到了極致時,無法用常規(guī)語言表達(dá),只能把你啟發(fā)一下。
比如有一個老和尚帶了一個徒弟,天天給他講中道,有一次他煩了,就問(老和尚),老師,你天天跟我講中庸、中道、不二,那到底什么是中道呢?老和尚讓他把眼睛蒙起來,看不到外面了,在一條路上走,兩邊都是水,搞不好會掉下去的,然后告訴他要往前走,當(dāng)他看到這個年輕徒弟快掉到左邊溝的時候,老和尚說你向右邊偏一偏,然后他又往前走,然后到右邊要掉下去時,老和尚又說左邊,一會左邊,一會兒右邊,一會兒右邊,一會兒左邊,最后徒弟煩了,他就說你到底叫我右邊還是左邊,你能不能給我一個準(zhǔn)信,怎么一會兒左一會兒右,我都煩了,老禪師就說了一句話很好玩,向左向右都不是我的本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要你回到正道上來,不要掉到水里面,這就是不二,這就是中道。所以這是佛家里面最高的這種東西,這都是靠心去感悟的。正如我們剛才說,佛性是種子,悟性是耕犁,耕田的犁有沒有道理呢?其實這種比喻經(jīng)典里很多,包括早期的經(jīng)典,到晚期的經(jīng)典。
這里面有《阿含經(jīng)》里面的一段小故事,講人的悟性就像耕犁一樣的,佛陀就做著耕耘的工作,去教導(dǎo)眾生。故事說,秋天的時候,佛陀在農(nóng)村平原上走,收獲的季節(jié),看到農(nóng)人收獲大米麥子之類的,很開心,這個時候去托缽化緣,一個老農(nóng)心里不舒服,我們一年勞動這么辛苦,還沒有吃呢,你出家人到處游蕩,到處晃悠,一到吃飯管我要,我要教訓(xùn)他一下。然后就問他,你知道嗎我們春天播種,夏天澆水,現(xiàn)在收割,一年到頭很辛苦才有飯吃,你呢?你憑什么吃飯。后來佛陀告訴他,他說你要知道,我也播種,我也耕田的,農(nóng)人很驚訝,他說你的牛呢,你的犁呢,你的種子呢,問他這樣的事,當(dāng)時佛陀說一首偈語,這個偈語是這樣的,我給大家念一念。種子在哪兒?“信心是我的種子,苦行是我澆灌的水,智慧(悟性的智慧)是我手耕的犁,慚愧心是我的菜園,抑制身口意的業(yè),如同駕馭我的牛,我用真實為真乘,樂住其中而不懈怠,精進(jìn)耕作而不荒廢,并且安穩(wěn)快速前進(jìn)(我這里已經(jīng)翻譯成有點兒白話文了),我一直向前不退轉(zhuǎn),到達(dá)了無憂的地步,這才是真正的耕田,能耕出甘露的果實,這才是真正的耕田,不再受輪回的痛苦”,佛陀在很多地方都說他是播種的人,播的智慧的種子,收獲的是智慧的果實,他是一個耕田的人,教人除去心靈的雜草。這樣的比喻特別多,這在《雜阿含經(jīng)》里面是有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所以我認(rèn)為如果我們要想成佛,必須有成佛的種子,這個成佛的種子就是佛性的話。怎么樣使這種佛性生根發(fā)芽,然后使他起作用呢,就是要悟性,悟性就像耕犁一樣的,播下佛性的種子,通過悟性起作用,這個時候人整個的生命就不太一樣,我認(rèn)為悟性是很重要的,沒有悟性,你要了解傳統(tǒng)文化,或者了解佛教,到了一定的時候,你就進(jìn)不去了,所以你們今天來這么好,其實了解的話必須應(yīng)該了解一定悟性。
========我是分割線========
周周向上每日分享,歡迎關(guān)注!
a. 點擊標(biāo)題下方“周周向上→”關(guān)注;
b. 搜索公眾賬號“周周向上”關(guān)注;
c. 掃描頁面下方的二維碼關(guān)注;
d. 聯(lián)系編者18049700567(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