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后及早滅茬,既可消滅大量的棉鈴蟲、地老虎等害蟲和雜草,破除土壤板結、保墑防旱,促進下茬作物生長發(fā)育等好處,是一舉多得的好措施。
因為第一代棉鈴蟲主要危害小麥,小麥主產(chǎn)區(qū)有90%的第二代棉鈴蟲的蟲源來自麥田。隨著麥田水肥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小麥高產(chǎn)品種的推廣,使小麥的收獲期不斷推遲,導致棉鈴蟲在麥田中的發(fā)育增加了兩個齡期,大量的幼蟲得以入土化蛹,為第二代棉鈴蟲蓄養(yǎng)了大量蟲源。如2011年,我國京、津、冀、魯、豫、蘇、皖等省市的小麥收獲期,大都比上世紀九十年代推遲了7天左右。今年我國不少地方的春季氣溫長期偏低,小麥成熟期比常年明顯推遲。因此,在小麥收獲后及時中耕滅茬,不但可以大大降低第一代棉鈴蟲的存活率,有效減少第二代棉鈴蟲的蟲源基數(shù),減輕第二代棉鈴蟲和地老虎等害蟲的危害,減少防治用藥。而且還可起到及時破除土壤板結、消滅雜草,保墑防旱,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播種保苗和套種作物的生長發(fā)育,真是一舉多得的好措施。
據(jù)筆者在濰坊等地調(diào)查,第一代棉鈴蟲在麥田的化蛹率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25.7%,2011年上升到35.3%,麥收后及早滅茬的滅蛹效果可達40%左右。夏玉米播種時,10厘米土壤的含水量高21%,玉米保苗率提高到13.2%,增產(chǎn)4.7%。聊城地區(qū)調(diào)查,麥收后及時滅茬,棉鈴蟲蟲蛹的殺滅效果在30%以上。湖北省天門市調(diào)查,麥收后及時中耕滅茬的滅蛹效果達30%-44%。河南省湯陰縣調(diào)查,在棉鈴蟲大發(fā)生年份,麥收前每平方米有棉鈴蟲幼蟲7.4頭;通過麥收及時滅茬,降低到每平方米有蛹1.7頭,比麥收前減少了77%。因80%棉鈴蟲入土化蛹深度在2.5厘米至6厘米的土層中筑室化蛹,僅有極少數(shù)入土化蛹深達9厘米,所以中耕滅茬的深度以6-7厘米為宜。要做到小麥隨收獲隨中耕滅茬,并隨時打碎坷垃,這樣既可更好破壞其蛹室,又利于保墑防旱。通過中耕滅茬破壞其蛹室,使其蟲蛹暴露在地面上曬死或被鳥類啄食,從而有效降低了第二代的蟲源,減輕了防治第二代棉鈴蟲的壓力,是一項環(huán)保高效的好措施,值得積極推廣?! ?/span>(賈登三)
來源: 農(nóng)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