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 幼苗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種子、胚芽或子葉腐爛。受害幼苗出土后,在近地面幼莖基部呈水漬狀黃褐色病斑,繞莖擴展,似水燙狀,而后病莖縊縮成線狀,幼苗即倒地。該病發(fā)生后,短期內(nèi)子葉往往未萎蔫仍保持綠色,而根部表皮腐爛呈褐色。在高濕度苗床中或連陰雨天氣時,開始只是個別幼苗表現(xiàn)癥狀,幾天后以病株為中心向四周迅速擴展,造成大片幼苗猝倒??諝獬睗駮r,病苗或土壤表面可出現(xiàn)白色絮狀霉層而有別于立枯病。
立枯病。 幼苗出土后即可受害,尤以中后期為重。病苗基部變褐色,后病部收縮細縊、莖葉萎垂枯死。稍大病苗發(fā)病初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斑初呈橢圓形暗褐色,具同心輪紋及淡褐色蛛絲狀霉,后期形成菌核,是與猝倒病區(qū)別的又一重要特征。
漚根 。幼苗(育苗階段或定植后)根部不發(fā)新根,幼根表面初呈銹褐色而后腐爛,致地上部葉片變黃。嚴重的萎蔫枯死,極易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