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麥收季!小時候在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一垛垛碼得整整齊齊的秸稈堆,如今在無錫已難見蹤影了。昨日,一位江南晚報的粉絲網友“黑森林的懶人兔”報料稱,上周去郊外時,偶然發(fā)現(xiàn)無錫農村已難見秸稈堆,不知道那么多秸稈都跑哪里去了。記者多方了解到,無錫目前有70多萬畝小麥田,每到麥收季會產生二三十萬噸的秸稈,80%的秸稈通過機械化還田“回埋”到田里,另外20%則用作菌菇培養(yǎng)基質等綜合利用。“黑森林的懶人兔”告訴記者,小時候她住在大浮爺爺家,每到麥粒進倉后,村民便會將秸稈曬干,碼齊,堆高。記得艷陽高照的晌午,秸稈被太陽曬得蓬松,空氣中盡是秸稈的香味。農夫大都將秸稈堆在門前大路上曬,孩子從家走到學校的路幾乎都被秸稈覆蓋,似乎鋪上了一條金黃的地毯。孩子頑皮時,就一路在秸稈地毯上翻著跟頭去上學,還比賽誰翻得快,誰的姿勢最美。后來,爺爺家拆遷搬到鎮(zhèn)上了,也就不再種田了。但每次看到高高的秸稈堆,她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感覺特別好。“秸稈堆給我的童年留下了很美好的記憶?,F(xiàn)在不知道為什么幾乎看不到秸稈堆了!那么多秸稈都去哪里了?。侩y道統(tǒng)一被燒掉了么?”她有些遺憾又略感疑慮。
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了解到,無錫2007年開始大范圍推行秸稈機械化還田,也就是把秸稈直接掩埋到田里做天然肥料。“以往在農村秸稈都是用作燒飯燒水的燃料。但近年來農村用上了天然氣、液化氣,老式的爐灶沒了,秸稈自然就失去了燃料作用。好多人便在田間一燒了之,污染了空氣。”農機局科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早在2003年,無錫就開始嘗試“秸稈還田”,既環(huán)保又可增強土地肥力。
所謂秸稈還田,就是收割機在割麥的同時將秸稈切碎并均勻地拋撒在田間,待秸稈腐爛后作為天然肥料。但由于操作困難,前幾年一直推廣狀況不佳。因此,就地焚燒仍然成為許多農民的選擇。雖然政府部門嚴令禁止,但焚燒秸稈的行為仍然防不勝防,稍不留神就會大火一片,濃煙四起,對空氣環(huán)境和一些沿邊高速路安全造成嚴重影響。不僅如此,沒經過高效處理的秸稈還成了重要水質污染源。被隨手丟棄進溝渠的麥稈、稻草等經過水漚還會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近幾年無錫市加大對秸稈還田的補貼,增強了農民和農機手的積極性,從一開始的抵觸到如今都主動還田。市農機局科教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秸稈中含有作物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鉀,如果直接焚燒就會一同燒掉“鉀”,等下一茬作物種下后還要另外購買鉀肥。而鉀肥目前大部分都是進口的,價格較高,對農戶來說會增加種植成本。
昨日,記者在錫山區(qū)和濱湖區(qū)的一些農田內,見到正在作業(yè)的旋耕機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政府還有補貼的!”一位農機手喜滋滋地告訴記者,收割小麥時他們會根據(jù)政府要求把秸稈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這樣一來就沒辦法燒起來了。然后進行脫麥,最后將秸稈切碎,再用還田機將切碎的秸稈和田里的土拌勻。
目前,全市70多萬畝的小麥田已有50萬畝完成了秸稈機械化還田,剩下的則用作基料、能源等,有效緩解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還市民一個“清風藍天”。
以上內容來自:江南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