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玉米增產,是農民比較關心的事情。近年來,在河北廊坊,一個叫蘇寶健的人,卻另辟蹊徑,以單純的物理手段,用割苗技術改變玉米的營養(yǎng)生長分配,實現(xiàn)了玉米的大幅度增產。
三件往事的啟發(fā)
上世紀年60年代末,作為人民公社干部的蘇寶健在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中發(fā)現(xiàn)當?shù)剞r民在玉米移栽的生產中,有著為玉米苗去葉的習慣。究其原因,說是為了“提高玉米苗的成活率”??墒窃谌ト~的過程中,個別苗去葉太多而成了禿光干兒,這樣的苗怎么可能成活?為了弄清楚原因,蘇寶健向農家“老把式們”求教。最終,一位參加過抗戰(zhàn)的老革命說出其中緣由。
抗日戰(zhàn)爭后期,龜縮在安次縣城內的敵偽軍吃夠了翼中抗日軍民的苦頭,在玉米高粱長得一人高的時候,抗日軍民經常在青紗帳中打他們的伏擊,只打得敵人不敢出城。后來,敵人總結經驗教訓,認為都是青紗帳惹的禍,便下令不準在公路兩側種植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當?shù)乜谷哲娒衿宦牴碜拥脑?,該種還是種,而且努力多種。到玉米苗長到20多公分,正是4到6片葉子時,被鬼子發(fā)現(xiàn)了,鬼子硬是逼迫老百姓將長勢正旺的玉米苗砍掉……過了兩天,大家商量總不能讓地荒著,去地里一看,割掉的玉米居然重新長出了新葉,幾天的功夫就長成了正常的玉米苗。后來,隨著抗日戰(zhàn)場形勢越來越好,鬼子也就管不了青紗帳的事了,當年種下的玉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1978年,蘇寶健就職的人民公社遭受了冰雹災害,某大隊的一千多畝剛長到20多公分的玉米苗被瘋狂的冰雹砸得面目全非。怎么辦?毀種已經來不及了,改種蕎麥等其他作物產量低,社員看干部,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時任公社副社長的蘇寶健身上。當時年輕氣盛的蘇寶健想起抗日時期的那件事,決定不改種、不毀種,他讓生產隊長組織社員,將被砸壞的玉米葉剪去,就像醫(yī)生給傷口做清創(chuàng)一般。后來,這些砸壞的玉米恢復了生機,收獲的時候,大隊長一定要他去看看,說是“沒見過長得這么好的玉米棒子”。
對于農家來講,家畜啃吃莊稼的事時有發(fā)生。有一年,官屯村放羊的小羊館在河灘草地上放羊,路過一片玉米地,或許是小羊館沒看好,幾只羊把地邊上的兩行玉米啃了個亂七八糟。玉米地主人看見了自然不依不饒,最后經村干部調解,羊的主人賠償玉米苗損失20元錢才完事。兩天后,玉米苗的主人去地里補種玉米時竟然發(fā)現(xiàn)被啃的苗大多數(shù)都長出了新葉,于是決定不再補種,任其生長。誰知到了秋后,被啃后又長出來的玉米棒子又大又好。地主人覺得春天要了人家的補償不合適,又把錢退了回去,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
經過上述三件往事,讓蘇寶健認識到一點:“玉米移栽過程中去葉興許不是壞事,當?shù)乩习傩盏淖龇赡苁怯械览淼摹?rdquo;
將實驗進行到底
1979年的春天,蘇寶健下鄉(xiāng)蹲點住在學校,小學校有2畝地種了玉米。蘇寶健先生想起之前冰雹砸壞玉米而豐收的事,覺得其中肯定有某種合理的因素,便決定試一試。后來與學校方面商量,最終一致認為,增產不增產且不論,割苗后的玉米肯定能長出來,不會造成絕收,因而風險可控。于是,蘇寶健與小學校長一人一把剪刀把玉米苗第一片葉以上的玉米葉全部剪去,累的腰酸腿疼只剪了半畝地左右。第二天,新的工作任務分配了下來,蘇寶健被調往別處,因此未能親眼見到這次主動割苗的玉米的生長情況。秋天收獲時,小學校長托人捎話給蘇寶?。?ldquo;剪苗的玉米長得比較矮且棒子大、粒滿,比不剪的更豐收。”
2013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蘇寶健與老伴回到了農村老家生活。那時,只要有時間蘇寶健就喜歡到田間地頭去轉轉,轉到玉米地的時候,不禁想起了早些年的經歷,一個想法突然出現(xiàn)在腦海里:何不將早些年沒做完的玉米增收實驗做完呢?
蘇寶健動員親戚鄰居拿出剪子將剛長到5、6個葉的玉米苗從第一片葉子以上全部割掉,一共割了不到十畝地。那一年,無論刮風下雨,玉米地里都少不了蘇寶健的身影,他要觀察剪苗玉米后的長勢。秋天到了,即將成熟的玉米站在地里,剪苗的玉米明顯比不剪苗的更綠一些、更矮一些,棒子個頭更大一些。這時候,看到實際效果的鄉(xiāng)親們信服了,沒有剪苗的紛紛表示來年一定剪。
經過初步試驗,可以肯定玉米剪苗后確實能夠提高產量。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大串問題,玉米良種鄭單958能增產,其他品種呢?5—6個葉剪苗能增產,7葉以上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蘇寶健與當?shù)剞r民組建了廊坊市盤古玉米割苗增產試驗研究中心。進一步實驗表明:適當時期割苗會增產,割苗增產可能與播種時間和品種有關。2015年,蘇寶健等人在中心試驗田周邊的安次區(qū)進行了擴大實驗。其中實驗田12畝,對照組6畝地收獲玉米7405斤,平均畝產1243斤,割苗組6畝地收獲玉米9180斤,平均畝產1530斤,增產約23%。
為了便于推廣玉米割苗增收技術,蘇寶健在多年的研究中發(fā)明了玉米割苗機,并取得了國家專利。
2016年9月25日,由廊坊市盤古玉米割苗研究實驗中心主辦的玉米割苗增產技術成果通報會,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落垡鎮(zhèn)倪官屯村的玉米實驗基地舉行。來自河北農業(yè)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玉米專家張鳳路教授對基地中心2號試驗田的4個品種進行了科學的測產。“經過嚴格的測產,玉米割苗增產已是不爭的事實。增產的幅度與品種,土肥條件,氣象氣候等諸多因素相關。增產的科學理論依據(jù)及原因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尋。”張鳳路說。
在玉米割苗試驗田取得豐收后,玉米割苗技術便陸續(xù)在廊坊市周邊推開。2014年在基地周邊割苗近百畝;2015年在廊坊市安次區(qū)、霸州市和天津市個別鄉(xiāng)鎮(zhèn),試驗規(guī)模達到千畝以上。其中安次區(qū)碼頭鎮(zhèn)的路桂祥和劉玉山兩位農民已連續(xù)割苗3年,從第一年試割獲得豐收后,一直樂此不疲。2016年,在新疆、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山東等地開始布點示范,從灌漿期抽樣考察結果可以看出,示范玉米的長勢均符合預期,已經收獲的山西洪洞更是取得了增產34.5%的好成績。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約為5億畝,每年即可增收1000億斤糧食,“玉米是我國的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全國有5億多畝種植面積,如果玉米割苗這項新的栽培技術,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若每畝增產200斤(約為20%),那么每年將增收1000多億斤玉米,農民每畝即可增加近百元收入,而且不用增加水肥,如果使用玉米增產割苗機作業(yè)也增加不了多少勞動力。全世界玉米種植面積約為25億畝,若全部推廣使用玉米割苗增產技術,就增產而言,想象是很可觀的。適當推廣這一技術,對于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應該很有意義。”蘇寶健說。
據(jù)相關專家介紹,玉米種植戶在生產實踐中早就發(fā)現(xiàn)玉米生長早期控制生長過旺可以獲得高產,故而有“有錢難買五月旱”的說法。玉米割苗是一項新的玉米栽培技術,目前世界各國研究很少,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對玉米栽培技術的認識。如果進一步得到廣泛推廣,使用矮壯素的化學污染也會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