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作物土傳病害的病原很多,包括真菌、細菌、放線菌、線蟲等。它們可以分別在幼苗期、成株期等不同的階段,通過土壤、糞肥、灌溉水或流水等進行傳播并浸染,從而導致植株萎蔫、枯死。
由于土傳病原菌存在于土壤中,所以一般選擇藥劑灌根和拌土兩種防治方法。
灌根處理
灌根是將農(nóng)藥藥液施于土壤表面或是淺層,通過滲漏到達一定的土層深處后發(fā)揮藥效。灌藥處理時藥劑到達土壤的深度和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此外,灌根一般在根基部的一側(cè),不能有效地對根進行全面的保護。由于灌根濃度梯度的存在,最需要藥劑發(fā)揮效力的深度,藥劑含量較少,而對病害控制起次要作用的表層,藥劑含量卻較多,并且表層還會有藥劑沉積,使藥效不能有效發(fā)揮。
藥劑在土壤垂直高度的不合理分布導致農(nóng)藥的巨大浪費,也帶來嚴重的環(huán)境壓力。
拌藥處理
拌藥是將農(nóng)藥與土壤以一定的比例均勻混合后進行播種或定植,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農(nóng)藥在土壤中均勻分散,能達到局部土壤消毒的效果,殺死植株根部周圍土壤中的病原菌,使根系得到保護。并且,藥劑以微小的顆粒分散于土壤中,緩慢向周圍溶解釋放,持續(xù)保護植株,持效時間長,這一點是土壤消毒所不具備的。
第二,拌藥同樣也能達到種子處理的效果,種子萌發(fā)后,藥劑會被吸收,對幼苗起到保護作用。但種子處理藥劑附著量有限,用藥量太大易傷害幼苗,拌藥的藥劑以微小顆粒分布在種子周圍較大的空間,其用藥量不會受限制,也不易對幼苗造成傷害。
第三,拌土用藥劑的微小顆粒均勻分布在植株根部周圍的土壤中,可以給種子萌發(fā)后幼苗根部各個部位提供較為全面的保護,這也是種子處理所不及的。
對比結(jié)論
要達到同樣的防效,兩種土壤處理方式必須在某個垂直深度(病原菌分布集中)藥劑濃度相同。拌土較灌根施藥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
①拌土施藥,由于不存在濃度梯度,用藥量會遠遠少于灌根施藥,如果土壤黏重,病原菌集中的土層較深,灌根施藥可能達不到該土層,拌土施藥防效則明顯優(yōu)于灌根;
②拌土可以給作物根部更全面的保護,有效減少病害發(fā)生;
③拌土施藥有效地減少了局部農(nóng)藥濃度過大對幼苗造成的傷害;
④拌土的藥劑均勻分散在土壤中,并有效減少了灌根的藥劑在土壤表面的沉積,比灌根施藥的農(nóng)藥利用率高。
因此,防治土傳病害,拌土比灌根更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