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鹽堿土的類型
鹽堿土又稱鹽漬土,是土壤中含可溶性鹽過多的鹽土和含交換性鈉較多的堿土的統(tǒng)稱,兩者的性質(zhì)雖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發(fā)生形成上有密切聯(lián)系,且常交錯分布,所以常統(tǒng)稱為鹽堿土。鹽堿土主要分布于華北、西北、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qū)。根據(jù)含鹽種類和酸堿度不同,鹽堿土分為鹽土和堿土兩類。
鹽土是鹽堿土中面積最大的一類,主要是指含大量可溶性鹽的一類土壤。鹽土主要含氯化物和硫酸鹽,呈中性或弱堿性。以氯化物為主的鹽土毒性較大,含鹽量的下限為0.6%;以硫酸鹽為主的鹽土毒性較小,含鹽量的下限為2%;由氯化物-硫酸鹽或硫酸鹽-氯化物組成的混合鹽土毒性居中,含鹽量的下限為1%。含鹽量小于這個指標(biāo)的,就不列入鹽土范圍,而列為某種土壤的鹽化類型,如鹽化棕鈣土、鹽化草甸土等
堿土是鹽堿土中面積很小的一種類型,堿土中吸收性復(fù)合土體的交換性鈉的含量占交換總量的20%以上,小于這個指標(biāo)只將它列入某種土壤的堿化類型,如堿化鹽土、堿化栗鈣土。堿土主要含碳酸鹽和碳酸氫鹽,呈堿性或重堿性。土壤的堿化程度越高,土壤的理化性狀越壞,表現(xiàn)出濕時膨脹、分散、泥濘,干時收縮、板結(jié)、堅硬,通氣透水性都非常差的特點。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Na+具有高度的分散作用,它與土壤中的其他鹽類發(fā)生交換作用,形成堿性很強的碳酸鈉。堿土對植物的危害作用很大程度就是碳酸鈉的毒害作用。而大多數(shù)土壤在鹽化的同時,其堿化的程度也很高,兩者在形成過程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二、鹽堿土的成因
鹽堿土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中,影響鹽堿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土壤質(zhì)地和地下水、河流和海水的影響、耕作管理的不當(dāng)?shù)取?/span>
1、地理條件
地形部位高低對鹽堿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guān)系。從大地形看,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在低洼地帶積聚。鹽堿土主要分布在內(nèi)陸盆地、山間洼地和平坦排水不暢的平原區(qū),如松遼平原。從小地形(局部范圍內(nèi))來看,土壤積鹽情況與大地形正相反,鹽分往往積聚在局部的小凸處。
2、氣候條件
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降水量小,蒸發(fā)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這就是“脫鹽”季節(jié);春季地表水分蒸發(fā)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jié)。東北、華北半干旱地區(qū)的鹽堿土有明顯的“脫鹽”“返鹽”季節(jié),而西北地區(qū),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鹽分的季節(jié)性變化不明顯。
3、土壤質(zhì)地和地下水
土壤質(zhì)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zhì)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黏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堿的關(guān)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4、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cè)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qū)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堿土。
5、耕作管理的不當(dāng)
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區(qū)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堿地,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為防止次生鹽漬化,水利設(shè)施要排灌配套,嚴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時耕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