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在《沙鄉(xiāng)沉思》中,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提出了“土地道德”這一著名論斷。
利奧波德認為,在土壤、水、動植物、氣候和人的土地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有其繼續(xù)存在的理由和權利。
“至少在某些方面,它們要有繼續(xù)存在的權利。”這種關系及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xiàn)的角色,轉變成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和公民。他暗示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共同體本身的尊敬。”
在利奧波德看來,這便是土地道德(Land Ethic)。
文/趙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土地的過度開墾和濫用、礦藏的大量開采、樹木的砍伐,以及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給生態(tài)帶來了變化。
一些野生動物,如北美的旅歐、野牛,由于森林的消失和人為的捕殺而瀕臨滅絕;一些土地由于漫不經心的粗放式經營而出現(xiàn)水土流失或荒蕪。所有這些,帶來了氣候的改變——干旱、熱浪和沙塵暴。
據記載,1886年,美國首次出現(xiàn)沙塵暴。隨后,沙塵暴又分別發(fā)生在1894和1913年。1931年,美國發(fā)生嚴重干旱,滴雨未降。1932年冬刮起了強風,吹走了部分土壤表土,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蕪。1933年1月開始,美國發(fā)生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沙塵暴,時斷時續(xù),持續(xù)了4年。此次塵暴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如同惡夢一般。巨大的狂風,帶著塵土,從中部平原吹到了東部,落到了白宮的房頂上,甚至落到海中的輪船上。
《莫頓縣農民》的編輯1935年春于科羅拉多寫道:
“我們向窗外望去,除了土以外什么也看不見。每次把自己的牙齒合攏時,你都感到有土,嘗到它。好幾個小時都聽不到什么,因為耳朵里塞滿了;什么也聞不到,因為鼻子塞滿了;不能走路,因為鞋子塞滿了(并不是雙腳把它們塞滿)。我們正在遭受一場塵暴,而且已經遭受了一段時間。已經兩天沒有過上正常生活了。一切東西都蒙上了一點老墨西哥的、或得克薩斯的或科羅拉多的土。大地看起來又硬又光禿禿。每個人臉上全是土,甚至你的債主也認不出你來。沒有出門的路,連前門都出不去。我們像住在地洞里?!?
塵暴驅使堪薩斯、俄克拉荷馬、內部拉斯加、得克薩斯、新墨西哥的一部分、科羅拉多,以及其他平原地帶的居民,大批棄家出逃,向加利福尼亞進發(fā),由此而出現(xiàn)了美國歷史上最大一次規(guī)模的移民潮。
1934年,內政部長H. 伊克斯勸告俄克拉荷馬州鍋柄地區(qū)的人們干脆離開家園。1935-1939年間,每月都有約6000人逃往加利福尼亞。
斯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中,對此次大逃亡的慘狀有著非常生動描述。
塵暴使許多人由于持續(xù)吸入塵土而患上越來越嚴重的支氣管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美國為此設立了多家急救醫(yī)院以治療“塵肺病”。
帶著塵土和臟物的風暴一路吹到大西洋,毀壞了莊稼,直到1937年情況才穩(wěn)定下來。但接踵而來的是嚴重的干旱,一直持續(xù)到1940年,莊稼嚴重歉收。
塵暴和旱災引發(fā)了很多美國的思考:美國人所面臨的災難,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在諸多反思作品中,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奧爾多·利奧波德1949年出版的《沙鄉(xiāng)沉思》
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是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森林和獵物管理學家和觀察家。
從美國人環(huán)境保護意識發(fā)展史的角度上看,利奧波德是繼愛默森、梭羅和繆爾之后的一個里程碑式人物。他用八年時間,集其一生的科學實踐、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思考,寫就了《沙鄉(xiāng)沉思》這部被后人視為生態(tài)學經典的著作。
就在得知他的書被牛津大學出版社接受的兩天后,在攜妻子、女兒趕赴撲滅鄰居草場大火的途中,他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渡赤l(xiāng)沉思》在他去世一年后問世。
在《沙鄉(xiāng)沉思》中,利奧波德提出了“土地道德”這一著名論斷。
在談到人與土地的關系時,利奧波德認為,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土地是田產,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它是領土,是權力范圍;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它是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溫床。因此,不論從上述何種角度來看,土地都是一種財富,是征服的對象。人類歷史發(fā)展也證明了這一點。人類一直是以大自然征服者的面貌出現(xiàn),是土地的主人。
但是,如果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去看土地時,其內涵則不同了。土地不僅包括土壤,還包括水和在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動物,甚至包括空氣和氣候。它是一個共同體,而人類則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
利奧波德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在前者看來,人類對土地有特權,而在后者看來,人類必須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
人類的道德觀念,如正義與非正義、善和惡、誠實和虛偽、公正與偏頗是用來評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后來發(fā)展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
土地一向在人們眼中是一種財產,如何處理及與它的關系,只是成本和收益的問題,無所謂道德問題。
但是,如果從哲學觀點來看,人與土地的關系,“是對社會的和反社會的行為的鑒別”;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則是對生存競爭中行動自由的限制”;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隨著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認識的不斷提高,把道德標準,從評判人與人的關系,到人與社會,再到人與土地的關系,是一種進步,但多數美國人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利奧波德認為,在土壤、水、動植物、氣候和人的土地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有其繼續(xù)存在的理由和權利。
“至少在某些方面,它們要有繼續(xù)存在的權利?!边@種關系及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xiàn)的角色,轉變成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和公民。
他暗示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共同體本身的尊敬?!痹诶麏W波德看來,這便是土地道德(Land Ethic)。
利奧波德認為,關于人是地球生物鏈中一個成員的事實,已經有進化論和生態(tài)學所證實了。
他舉例說,在美國西南部,牲口把各種各樣的草、矮樹叢和雜莠都吃掉了,結果出現(xiàn)了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每次不同類型的植物的衰亡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而每次新的水土流失,又帶來進一步的植物衰亡,其結果是一步步發(fā)展的普遍衰敗,不僅是植物,也包括動物。塵暴和氣候的改變,就是因生物鏈條被破壞而帶來的惡果。
利奧波德在書中,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理論。他金字塔來說明共同體中的生物鏈條。
他說,在金字塔內,最底層是土壤,植物位于土壤之上,昆蟲位于土壤之上,馬和嚙齒類動物在昆蟲之上。各種不同的動物按其食物類別,由此類推,塔尖則是食肉類動物。金字塔內功能的運轉,依賴于各層、各種不同部分之間物種的相互競爭、配合和依存。生物鏈條中的任何一個部分遭到破壞,都會影響共同體整體。
利奧波德談到了他在美國西南部的工作經歷。他說,狼一直被人類視為兇殘的猛獸。他親眼看到一個州接著一個州地消滅狼。狼被消滅的后果是鹿的數目增加,它們就像一把大剪刀,吃去了每一座山上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
“鹿太多了,并因缺乏食物而死去——這是消滅了狼的后果,但更加嚴重的是它的生態(tài)后果,即整個生物體系的崩潰。”
“我在想,正是因為鹿群在對狼的恐懼中生活著,那座山就要在對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斠恢槐焕峭先サ墓乖趦赡昊蛉昃涂梢缘玫教嫜a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得不到復原。”
“土地道德”是利奧波德在《沙鄉(xiāng)沉思》和其他作品中反復重申的主題。他繼承了愛默森、梭羅、繆爾的自然觀,并在科學實踐中,將其發(fā)展為從生態(tài)哲學的角度解釋自然界及人與土地的關系。
但在利奧波德在世及其去世后的一二十年間,他的關于“土地道德”和生物多樣性觀點,沒有得到美國人的廣泛認同。
在40年代中期威斯康星州一次關于鹿的人工控制和利用天敵的辯論中,有人就對利奧波德質問道:“難道你愛狼勝過人類嗎?”
文章來源:《美國人環(huán)境意識的變遷》(趙梅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網站
近期文章推薦:
回復0521可讀:全國政協(xié)環(huán)資委副主任解振華解讀《關于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意見》
回復0520可讀:土壤質量如何影響糧食安全,重溫2005年人民日報這5篇文章
回復0519可讀:從中英日三個礦區(qū)看土壤污染結局及其啟示
回復0518可讀: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地方蘊含著像土壤群落中那樣多的物種,關于土壤與生物多樣性的幾個事實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