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耕作表層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壤顆粒分散,而干燥后受內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耕作性能變差,有效養(yǎng)分含量降低,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fā)育,導致產量下降,經濟效益降低。
一、土壤板結的原因
1.土質黏重,較淺的耕作層面
如果土壤的土質較黏重,再加上耕作層面較淺,就會造成土壤中的毛細管空隙較少,導致土壤的通氣、透水、增溫性等功能嚴重受阻,下雨以后,容易堵塞毛細管孔隙,因而土壤表層結皮,造成土壤板結。
2.化肥施用量過多,微生物菌肥、有機肥嚴重不足
大量長期使用單一化學肥料,微生物菌肥、農家肥嚴重不足,使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日益減少,腐殖質不能得到及時地補充,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堿性過大或過小,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
3.鎮(zhèn)壓、翻耕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結構破壞
由于機械耕作的影響,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鹽沉積,造成土壤板結。耕作時機不當,如土壤過濕時耕翻鎮(zhèn)壓也容易造成板結。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問題之外,其他的還有塑料產品的使用、不合理灌溉、暴雨導致水土流失、有害物質的積累過量等也會引起土壤板結。
二、土壤板結對作物的影響
1.植株根系的呼吸受到阻礙
土壤板結或長期水淹的情況下,植物根部細胞呼吸減弱,而氮素等營養(yǎng)又多以離子態(tài)存在,吸收時多以主動運輸方式進行,需要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因此呼吸減弱,造成能量供應不足,進而影響植株養(yǎng)分的吸收。
2.植株根系不能正常發(fā)育
土壤團粒結構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就會導致土壤保水、保肥及通氣透水的性能降低,造成土壤板結,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植株根系會因缺氧而導致活力下降,甚至導致死亡。
3.造成植物黃化、缺素癥
植物生長過程中表現(xiàn)出缺素癥時,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這種元素,而是因為土壤板結、土壤酸堿度不適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應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導致的地上部出現(xiàn)缺素、黃化現(xiàn)象。
三、改良措施
1.增加有機物料的投入,以改善黏粒土壤的質地
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有益微生物進入土壤會在根系周圍產生大量粘多糖與植物分泌的粘液及礦物膠體、有機交替相結合,形成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蓄肥、保水能力。
2.科學合理地使用肥料
減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農民對各種肥料作用的認識,對化肥的用量要結合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狀況進行合理配方施肥,這樣既控制了盲目施用化肥的用量,也減少了不合理的投入,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3.科學合理的耕作,深松耕與旋耕相結合
科學適度的深耕,耕翻適宜深度應為35cm,這樣有利于保護土壤耕作層的土體結構不被破壞同時又可以為作物根系充分生長提供深厚的土層,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加深耕作層土壤厚度,降低犁底層深度。
4.實行秸稈還田處理
打破陳舊的耕作方式,進一步推廣秸桿還田,免耕覆蓋,盡最大努力減少不必要的土壤流失,以保土壤結構不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