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因為長期單一使用化學肥料所致。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
1、施入過量的氮肥會過多的消耗土壤中的碳元素,而碳元素的來源是有機質,也就是說,土壤中施入的氮肥越多,有機質的需求量也就越多。否則就會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2、施入過量的磷肥,磷酸根離子與土壤中的鈣、鎂等陽離子結合后會形成難溶性磷酸鹽,既消耗浪費了磷元素,又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導致了土壤板結。
3、鉀肥中的鉀離子置換性極強,能將形成土壤團粒結構的多價陽離子置換出來,而一價的鉀離子不具有健橋作用,土壤中的團粒結構的健橋會遭受嚴重破壞。所以施入過量的鉀肥時也會導致土壤團粒結構嚴重被損,導致土壤板結。
土壤修復的主要手段及原理
使板結的土壤盡快恢復的主要手段是增施有機肥和微生物有機肥。其科學原理為:
1、什么是有機質?有機質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各種動植物殘體、遺骸、微生物體及其會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質.
2、土壤中的有機質是怎樣發(fā)揮作用的?土壤有機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這一過程使有機質轉化為二氧化碳、水、氨等養(yǎng)分,還包括磷、硫、鉀、鈣、鎂等化合物或離子,同時釋放出能量供植物吸收利用,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土壤性質,同時也為腐植質土壤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土壤中的有機質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土壤、水份等條件的作用,會產生一系列眾多的有益物質,特別是其中的胡敏酸,具有芳香族的多元酚官能團,可大大加強植物的呼吸過程,快速提高植物細胞膜的滲透性,促進養(yǎng)分迅速進入植物體內,對植物根系的發(fā)育也有明顯作用。有機質中還含有維生素B1、B2、吡醇酸和煙堿酸、激素、異生長素(B-吲哚乙酸)、抗生素(鏈霉素、青霉素)等對植物的生長起保護、促進作用、提高植物抗性的諸多有益成分。
3、生物有機肥中的微生物菌在土壤中的作用原理
微生物是土壤肥力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是土壤有機物的主要分解者。沒有微生物的參與,土壤有機質的生命過程就停止了。
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數量很大,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1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各種微生物菌。這些微生物菌中大部分是對作物生長發(fā)育是有益的,對土壤的健康發(fā)育形成、對有機物質的循環(huán)和肥力演變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有了這些為土壤默默耕耘的有益微生物強大菌團,才有了春花秋實的生生不息的綠色大地。
微生物在土壤中究竟做了什么?
第一、土壤并不是單純土壤顆粒和化肥的簡單結合,微生物在自己的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代謝活動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不斷交換,會分泌大量有益的有機酸類代謝產物,這些有機酸類代謝產物是形成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沒有微生物的參與,土壤就不能正常發(fā)育,有益微生物才是正常健康的土壤的生命之源.
第二、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工作是分解有機質,有機質和微生物是魚水關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等,只有經過微生物的作用才能分解腐爛,而微生物的生命是靠有機質來維持的,沒有豐富的有機質,有益微生物菌就不能大量繁殖和生存。
第三、微生物在土壤中還可有效分解礦物質。微生物在溫度≥20度、濕度≥30%的條件下(嗜熱性側孢霉菌在溫度≥1度條件下),在有機質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每20分鐘左右就會成倍繁殖一批新的有益菌,在這種大循環(huán)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小分子弱酸性有機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能夠快速分解土壤中的難溶礦物質(磷、鉀、鈣等)。這個過程就如同土壤中的肥料加工廠,將土壤中大自然中自有的礦質肥料加工成植物可以充分吸收利用的產品形態(tài)。
第四、氮氣占空氣組成的五分之四,但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微生物菌中的固氮菌和其它有益菌可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利用的固定態(tài)氮化物。由此可見,微生物菌還是自然界中的氮肥生產加工廠。
第五、既然微生物離不開有機質,那么土壤中的微生物就會專門尋找有機質來保存自已的性命。土壤中作物的根系就成了生物菌的首選目標。有強大的有益微生物菌團都會附著在作生根系上進行繁殖,會使作物根系免受病蟲害的入侵,確保作物根深葉茂,健壯成長。與此同時,作物的根瘤菌、菌根和真菌等能充分為植物提供氮素、磷素和其它有機碳元素、氨基酸、維生素、生長刺激素等多種有機養(yǎng)分,達到改良品質、增產增收之目的。
第六、微生物還可以降解土壤中的農藥殘留、污水污染物等等。這些過程也都是靠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完成的。從這個意義講,微生物還是土壤中農藥殘留降解劑加工廠。
綜合所述,土壤中的有機質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養(yǎng)分和能量的重要來源。沒有它土壤的生命就停止了。
微生物的種群、數量和活性隨有機質量的增加而增加,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其肥力必然平穩(wěn)而持久,也絕對不會造成土壤板結。
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微生物含量
1.增加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用量,根據土壤狀況,精準控制化肥用量;
2.增施有機水溶肥,不斷補充小分子有機物;
3.力求秸稈多還田,為土壤直接供給有機質;
4.增加生物總產量,促使地下動植物殘體不斷增多;
5.少耕免耕多覆蓋,減少和控制土壤氧氣的供應,削弱微生物分解活動,減少土壤水土流失。
6.結合本地種植結構和土壤狀況,全國科普惠農專家提出的與其相適應的精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