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最近沒有寫東西的欲望。本來很想談談最近的一些感受,但一直沒有欲望提筆。惰性、習以為常、麻木不仁也許是我們一生最可怕的敵人。我一直認為,人的智商大多差異不大,選擇、勤奮和堅持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幾個因素。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管到底是不是這樣,但我還是熱衷于登山(不是探險那種,而是一種放松和鍛煉),盡管我做不到孔老夫子所言的“仁";而對于“智",不是不想,而是性格使然,難以做到一如既往的平和、安靜。因為,我自以為一直在營銷管理的道路上奔跑著。
登山與營銷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你真正的獨步登上了一座高山,那么,你的體會就會深刻的多。其實,登山跟我們做營銷、做銷售有諸多類似的地方。
第一,準備工作很重要
這跟我們做營銷的一樣,在接觸客戶之前要進行調研。主要是四個方向,一是行業(yè)資料的收集和研究,進行分析;二是對自身的優(yōu)劣勢進行分析,看具備哪些條件和不足;三是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最后是消費者需求,購買心理進行研究。
而對于登山來說,我們要要了解山的高度、氣候、溫度、道路等等,之后還要了解之前別人是怎么登山的,會遇到什么情況,要帶什么物品和注意一些什么情況等等。
如去峨眉山,不要相信路邊的那些要抬你上山的人,那些人會告訴你,25元一人,還免門票,其實25元只是他們所說的那很短的“一段",抬到幾公里(很多“段"了)就要收你幾百塊了,門票當然是免不了的,路上要查幾次票。不過路上買一根棍子絕對是一個好的選擇,不但可以作為拐杖,還可以驅趕猴子(主要是女孩子,男的一般很少受到猴子的攻擊,在一個叫洗象池以及附近的幾段路,有很多猴子搶東西吃,要注意),還可以帶件衣服,如果不帶又要上金頂看日出,那么,在雷洞坪一定要租一件大衣,上山也可以租,但下山前要還,剛下山的一段路還是很冷的。
如果你是登華山,買雙手套那絕對是必須的。至于登山地圖,要不要都無所謂,華山很險,但你只要上了北峰頂,其他各峰也不在話下了,因為登上第一個峰頂是最難的,特別是走“自古華山一條路"即從大門的玉泉院上山。
多帶點水和糖果,以補充體力,吃的東西、衣物可以不帶,夏天,山上也不是很冷(華山主要是險,夏天風大,但不是很冷;峨眉山更高,山頂夏天也很冷)。交通、住宿都要提前了解好,要不就住不好,或被宰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選擇一種與自身相匹配的方式
登山也好,做營銷和銷售也好,要量力而行,欲速則不達。如登山,先要了解不同的登山道路的難易、遠近;還要知道登山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全部步行,還是可以坐車還是索道等等,每種方式的大概時間是多少。
如果是第一次登山,保守點總是好的,如登峨眉山,第一天走到仙峰寺,住下,第二天經過洗象池到雷洞坪,如果走不動了,可以坐索道上金頂。然后第三天早上看日出。
如果登華山,只有一天時間,怎么辦呢?也有很多種方式,第一種,坐索道上北峰頂,然后花4-5小時逛完其他各峰,然后從“智取華山路"下山(1小時左右);當然,也可以從正門步行下山(很險峻,風景也很美,要2.5-3小時左右)。第二種,從“智取華山路"走上山,先上北峰頂,然后逛完其他各峰,下午從正門下山,全程7-8小時完成,體力要好,同行人不多,女孩子不是林妹妹型的才辦得到。第三種,超強型的。從正門步行上山,5-6小時,逛完各峰4-5小時,從智取華山路步行下山(1小時),很少有人敢做。
如果是做營銷,時間允許,我們可以得到很好的結果,但往往時間有限,任務很重,我們不能等,因此,我們手上的資源就很重要,而這些資源要能夠跟目標相匹配,才能激發(fā)、激蕩出最佳的成果來。
第三,萬事開頭難,不要只聽別人說
登山,最怕的是走了20分鐘-30分鐘的時候,這時候可能是身體還沒有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感覺很累,這時看到別人坐著索道從自己的頭頂經過,不禁要心生后悔之心,如果這時恰好有下山的人從你身邊經過,你忍不住問他們:還要多久到北峰頂啊,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開始基本都回答:還要3小時,5小時的,簡直讓你痛不欲生,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等到爬到大半,身體的極限已過,再問,男的一般告訴你:很快了,用不了10分鐘••••••而此時因為距離目標已經很近,信心十足了。
總的來說,2000-3000多米的山,再險峻也不過華山(海拔2154.9米),再路遠也不過峨眉山(海拔3099米),因此,別人告訴你上山(某段或幾段)要走10小時,那就是忽悠你,想要“嚇死你"而已;如果有人告訴你,半小時能上去,那也絕對是把你當超人。因此,不要只聽別人說,其實,這就是一個小馬過河的故事,過了河之后的小馬發(fā)現: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么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么深。
做任何事情,剛開始的那個時間段是很難熬的,一是不熟悉,不適應,二是孤獨的前行,沒有方向感和目標感,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
第四,制定階段性目標
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一組實驗:將30個人分為A、B、C三組,讓他們分別走路到50公里外的村子里去。
A組人員:沒有小目標,也不知路程有多遠,不知道村莊的名字,只管跟著向導不停地走就行了。結果,走到五分之一的距離,大家都開始叫苦;不到一半的路程,大家有開始抱怨;走完四分之三的路程,大家都憤怒了;走完全程,大家情緒都很低落,花費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大家也很痛苦。
B組人員:有大目標(知道村子名字),也知道路線和終點,但是路上沒有里程碑,沒有時間和速度,只根據經驗估計猜測。結果,走到一半的距離,有人開始詢問;走完四分之三的路程,大家普遍情緒低落,最后大家都疲累不堪,同時路上花費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C組人員:不僅知道方向,也知道終點位置,而且路程上還有路碑,向導有手表還知道大家行進的速度,明確剩下的距離。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還有人在唱歌,在快樂的情緒中大家走完全程。結果,花費的時間是最短的,也是最快樂的一組。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第一,目標要具體,第二,要細化,第三,要簡單,第四,要有策略。登山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一味的走,走到兩小時身體很累,又看不到希望,就不想堅持下去了。
文章由新農資360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